野生動物資源是大自然的產物,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人類只有與其和諧共生,良好的生態環境才能實現和維護,生態平衡秩序才會不被破壞。隨意獵殺野生動物就是隨意破壞生態環境資源,不僅要承擔刑事責任,還要承擔生態損害賠償責任。
案情簡介
2018年1月,吳某某違反禁獵規定,攜帶氣槍來到青陽縣蓉城鎮天柱路,用氣槍發射鋼珠獵殺路邊綠化帶中的斑鳩9只,后被公安機關當場抓獲。經青陽縣人民檢察院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吳某某在承擔刑事責任的同時,賠償了野生動物資源損失人民幣2700元。
2019年4月至6月期間,謝某某、曹某某違反禁獵規定,用網上購買的100張尼龍網在陵陽鎮境內多處地點設置捕蛇網,共計獵捕烏梢蛇、王錦蛇60余條,某日下午,二人在捕蛇途中被公安機關當場抓獲。經青陽縣人民檢察院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謝某某、曹某某在承擔刑事責任的同時,連帶賠償了野生動物資源損失12000元,并在網上公開道歉。
2019年上半年,吳某某違反禁獵規定,攜帶絲網、網兜等工具,分別在蓉城鎮光華村、牌樓村境內獵捕松花蛇、烏梢蛇13只并全部售至農貿市場,后被公安機關查獲。經青陽縣人民檢察院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吳某某在承擔刑事責任的同時,賠償了野生動物資源損失3900元并在網上公開道歉。
2018年至2020年,曹某某違反禁獵規定,使用鐵夾等禁用工具在陵陽鎮境內多處地點非法狩獵12次,共獵捕野生動物13只,并致其中斑嘴鴨、綠頭鴨、華南兔、小麂、白鷴等9只野生動物死亡。經青陽縣人民檢察院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曹某某在承擔刑事責任的同時,賠償了野生動物資源損失16080元并在網上公開道歉。
檢察官說法
一、獵捕野生動物給生態資源環境帶來什么損害?
野生動物是大自然的產物,和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野生動物物種都是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一環,它們通過食物鏈的關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一旦食物鏈的某一環節出現問題,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就會受到嚴重影響。比如對野生蛇類的大量獵捕,可能導致森林、草地、農田的鼠害越來越猖獗。就個案而言,違法行為人的獵獲物可能不多,但此行為引起的連鎖反應和危害后果卻不容忽視。一是隨意獵殺野生動物的行為不予以追究,難免引起爭相效仿的破窗效應。二是野生動物的減少必然影響到食物鏈的結構,可能在生態系統中產生蝴蝶效應,使生態平衡受到影響。三是野生動物可能攜帶著大量的寄生蟲或毒素,包括人類現在還不了解的細菌和病毒,食用野生動物嚴重危害公共衛生安全。
二、獵捕野生動物的法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第二十條規定,在相關自然保護區域和禁獵(漁)區、禁獵(漁)期內,禁止獵捕以及其他妨礙野生動物生息繁衍的活動,但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條第二款規定,違反狩獵法規,在禁獵區、禁獵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進行狩獵,破壞野生動物資源,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罰金。《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一)》第六十六條規定:違反狩獵法規,在禁獵區、禁獵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進行狩獵,破壞野生動物資源,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
(一)非法狩獵野生動物二十只以上的;
(二)在禁獵區內使用禁用的工具或者禁用的方法狩獵的;
(三)在禁獵期內使用禁用的工具或者禁用的方法狩獵的;
(四)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五條規定,違反國家規定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國家規定的機關或者法律規定的組織有權請求侵權人賠償下列損失和費用:
(一)生態環境受到損害至修復完成期間服務功能導致的損失;
(二)生態環境功能永久性損害造成的損失;
(三)生態環境損害調查、鑒定評估等費用;
(四)清除污染、修復生態環境費用;
(五)防止損害的發生和擴大所支出的合理費用。
故非法狩獵行為不僅構成犯罪,也損害了生態環境資源,侵害了社會公共利益,需要同時承擔刑事責任和生態損害賠償責任。
三、野生動物的價值評估標準
《野生動物及其制品價值評估方法》規定:
(一)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按照所列野生動物基準價值的十倍核算;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按照所列野生動物基準價值的五倍核算;
(二)地方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和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野生動物,按照所列野生動物基準價值核算。這意味著如果非法獵捕到國家一級、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將要承擔基準價值十倍、五倍的賠償責任。
檢察官提示:青陽縣人民政府已于2016年9月1日發布《關于確定青陽縣禁獵期、禁獵區和禁止使用的狩獵工具、狩獵方法的決定》,青陽縣野生動物禁獵期為全年(經國家、省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批準特許狩獵的除外);禁獵區為全縣所有行政區域范圍;禁止使用毒藥、爆炸物、電擊或者電子誘捕裝置以及獵套、獵夾、地槍、排銃等工具進行獵捕,禁止使用夜間照明行獵、殲滅性圍獵、搗毀巢穴、火攻、煙熏、網捕等方法進行獵捕。
網站無障礙
長輩版
不良信息舉報
中國互聯網協會
皖公網安備 341723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