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11341823MB1E45262T/202304-00001 | 組配分類: | 認定結果 |
| 發布機構: | 青陽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 主題分類: | 城鄉建設、環境保護 |
| 名稱: | 青陽縣歷史建筑公示 | 文號: | 無 |
| 成文日期: | 發布日期: | 2023-04-03 | |
| 生效日期: | 廢止日期: |
為進一步完善我縣歷史建筑文化資源體系,加強對我縣具有一定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歷史建筑保護與管理,實現歷史文化遺產“應保盡?!保凑铡栋不帐v史建筑普查與認定技術導則》要求,現對擬入選為青陽縣第三批歷史建筑公布名單(共計10棟)予以公示。公示時間為2023年4月3日至2023年4月10日,共計7天。在此期間,歡迎廣大群眾提出寶貴意見與建議。
附件:青陽縣歷史建筑普查信息表
聯系人:石磊 郵箱:1512626899@QQ.com
2023年4月3日
附件:青陽縣歷史建筑普查信息表
|
編號 |
城市 名稱 |
建筑 名稱 |
建筑面積 (平方米) |
建筑位置 (門牌號) |
建筑 年代 |
歷史建筑價值特色(包括歷史文化、建筑藝術、科學技術等方面,字數500字以內) |
|
1 |
池州市 |
中共青陽縣委(工委)舊址 |
180.7 |
青陽縣楊田鎮仙梅村躍進組 |
30年代 |
為傳承弘揚革命斗爭精神,保護紅色資源,2021年4月份,楊田鎮對抗日戰爭時期中共青陽縣委(工委)舊址進行保護性修繕,舊址為一棟磚木結構的徽派古民居建筑,長16米,寬7米,高7米,總建筑面積180.7平方米。 1938年10月,由新四軍政治部和皖南特委批準,中共青陽縣工委成立,書記方向明。1939年5月,皖南特委和新四軍政治部派沈鷹來青陽籌建縣委。1939年9月間,經皖南特委批準,改青陽工委為青陽縣委,書記沈鷹??h委成立后,黨的領導得到加強,最盛時期有235個支部,黨員723名。 在皖南特委和新四軍軍部的正確領導下,中共青陽縣委(工委)不斷發展壯大黨的力量,領導組織抗日救國運動,黨的領導作用得到了強有力的體現,是我黨在青陽抗日斗爭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
|
2 |
池州市 |
錢毅古民居 |
144 |
青陽縣杜村鄉五陽村3號 |
1949 |
古民居建于1949年5月,至今已經有74年歷史,古民居結構為磚石木結構,中間有28根木柱,四列上頂,面積有144平方,墻面繪有精美繪畫,是五陽村現今保村最完整、保存時間最長的古名居。也是杜村最早的黨支部會議室,是杜村人民接受中國共產主義思想教育的搖籃。 |
|
3 |
池州市 |
保和堂 |
252 |
青陽縣杜村鄉西河村五組新街東75號 |
清代道光年間 |
保和堂,系四正海棠花走馬通樓式古民宅,為清代道光年間太學生劉起華所建,距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是西河村現存的歷史最久的一座古民居。 保和堂進深21米,寬12米,高7.5米,磚木結構,磨磚地坪??s廂部分上有天井,鑲玻璃天窗。四個廂房的窗戶均為格子門,窗戶下方有精致的歷史人物故事雕刻,在“文革”中被鏟除。 保和堂前進部分在100多年前倒塌,現存縮廂和后進兩個部分,幾經修繕,保存基本完好,現房主劉法科,系劉起華第五代孫,時至今日,已有七代人住居其間。 |
|
4 |
池州市 |
長春堂古民居 |
80 |
青陽縣陵陽鎮分流村徐村組22號 |
清代乾隆年間 |
長春堂始建于1761年,是歲進士陳廷元的長子陳綏祖的家產,長春堂以長春莊為地名,代表一種名門望族的意思。是典型的白墻黛瓦的徽派建筑,房屋是磚木結構 |
|
5 |
池州市 |
周建華古民居 |
229 |
青陽縣陵陽鎮南陽村梅田組 |
清代光緒28年 |
周建華古民居,系四正海棠花走馬通樓式古民宅,為清代光緒年間所建,距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是南陽村現存的有歷史建筑特色的一座古民居。 進深19米,寬12米,高7.5米,磚木結構,磨磚地坪。有4個天井,窗戶均有雕刻花紋。 后進兩個部分,幾經修繕,保存基本完好。 |
|
6 |
池州市 |
陶愛蘭、李文年古民居 |
200 |
青陽縣陵陽鎮上章村16號 |
清代道光年間 |
該古民居位于河勘李自然村,系清代建筑,徽派磚木結構,主體結構為兩正兩廂,它坐北朝南,長大天井,高闊廳廊,敞亮門窗,便于通風與采光。走近院落門樓,對正屋仰望到的是:天高地厚的氣勢與山水畫卷的本色(粉墻黛瓦)。它雖面積有限,因巧于布局卻不逼仄:兩進兩廊上的樓層,以中堂后走馬樓相通。不只雕梁畫棟,每扇內門窗,都鐫存或含蓄了別具匠心的畫意。為維護公共空間與生態,它鋪有很長的直通村外的石砌地下水道。它的木架構,用材考究,且內里朱紅木板全封面,從而,防火比防潮濕更迫切:那躍然翹首的馬頭墻,旨在封火保四鄰。大門為石庫門,建有門楣,現保存基本完好。 |
|
7 |
池州市 |
半邊丘古名居 |
208 |
青陽縣陵陽鎮所村村田畈組 |
清光緒十五年 |
半邊丘是古代所村“官禮陳氏”家族廟后派與中分派的分界。廟后與中分自南宋末年分拆以后,雖聚居一村,但已形成為兩個宗系,中分為五十世孔輝(字大光)子孫,廟后為五十世孔殷(字大有)子孫,兩派公認以來龍山雙螺峰下社公廟(舊稱紅廟已毀)及圖南閣(古建已絕跡)后村為中村,以下丘畈,不許建任何房產,長期以來兩宗派大有隔丘相望的意味,故稱半邊丘。 這兩幢古民居,一建于清同治(1862年-1875年)年間,一建于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前主人廟后派陳祖錫,老先生生前敘述)是目前村內唯一兩屋一院落,且原貌保存完好的古民居。 |
|
8 |
池州市 |
繡花樓古名居 |
150 |
青陽縣陵陽鎮所村村 東邊組 |
清代道光年間 |
這是一所絕對封閉的富家小姐的閨樓。樓上為三開通間,玻璃頂棚。靠天井外邊沿三周設有美人靠。此屋為前幢古建筑的后進,格式為四正兩廂走馬繡花樓,建造者現失其名,其后人陳桂豐,是陵陽昔日商界聞人曹左寧的女婿。 |
|
9 |
池州市 |
大十間 |
372 |
青陽縣陵陽鎮謝村村環村南路4號 |
清代咸豐年間 |
大十間,系謝村村古民宅,為清代咸豐年間本地富商所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謝村村現存的歷史較久的一座古民居。 大十間進深16米,寬23.25米,高6.5米,磚木結構,三合土地坪??s廂部分上有天井,鑲木雕天窗。四個廂房的窗戶均為格子門,窗戶下方有精致的歷史人物故事雕刻,在“文革”中被鏟除。 大十間部分幾經修繕,保存基本完好,現房主謝立輝,系原房主第六代孫,時至今日,已有六代人住居其間。 |
|
10 |
池州市 |
中共北鄉支部遺址 |
140 |
青陽縣酉華鎮金峰村金灣組 |
80年代 |
北鄉支部是中共青陽縣第一個黨支部,也是池州地區最早成立的黨支部。 1927年4月,湖北黃岡縣的中共黨員曹鳳山,因當地農民起義失敗輾轉來到青陽北鄉的木鎮一帶,他以給人幫工為掩護,暗地開展活動。在與宣城縣的中共黨組織取得聯系后,便從組織農會入手,挑選先進分子發展為黨員。不久,他物色了李炳輝、桂西元,下半年便發展二人為黨員。之后,三人商議決定以同樣方法分散活動,繼而又發展了易楚青、陳清泉、黃正旺等。隨后,分別在天峰山、毛田湖、長山門、毛田湖下湖建立了四個黨組織。1928年初秋,以這四個黨小組為基礎,在酉華的天峰山成立了中共青陽縣第一個黨支部一北鄉支部。這也是池州地區最早建立的黨支部。書記曹鳳山,組織委員李炳輝、宣傳委員桂西元。 1928年冬季,由于斗爭形勢趨于惡化,國民黨青陽縣政府開始“清黨”,之后青陽北鄉支部活動就進入了蟄伏期。 北鄉支部是青陽縣早期創建的黨組織,對后來青陽縣革命活動的發展有深遠影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的成立埋下了革命的火種,在后面的革命事業中不斷發揮著作用。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