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感謝老支書了,我以后挑水澆灌農田方便多了!”日前,在“老支書調解室”內,村民周某鳳握著“老支書”的手說著感謝的話。
周某鳳的7畝田地與另一村民的魚塘相鄰。近日,該魚塘重修時損壞了塘邊的取水踏步,影響了周某鳳等許多村民日后取水灌溉,在溝通無果的情況下,他們便到鎮里司法所“老支書調解室”反映此事。
老支書調解員了解來龍去脈后,便到田地里現場查看,并組織雙方當事人進行調解。“你的魚塘面積不大,但作用很大啊,魚塘的水肥,灌溉農田正合適。這周圍的田,可就指望你這口塘收成哩。你的魚塘也是死水,村民們取水,天空再降水,你這塘不也活起來了么?既方便了村民,也方便了你,一舉兩得的事多好呀!”經過2個多小時的反復勸解,這位村民最終同意復原取水踏步,并用水泥硬化,糾紛得到圓滿化解。
“不是所有的矛盾糾紛都必須用法律規定的硬杠杠去解決,家長里短的事也需要一些土辦法,像扮演‘老娘舅’、充當‘知心人’,關鍵還是要用心。”談到基層矛盾糾紛的化解,退職“老支書”王為國深有體會。2021年,因村“兩委”換屆任職年齡限制,王為國從雙石村黨總支書記退居二線,本該享受清閑的他,仍然心系民生實事,繼續發揮余熱。2022年8月,廟前鎮汲取新時代“楓橋經驗”,大膽創新基層治理實踐,積極發揮以“老支書”為代表的人熟、路熟、法律政策熟的優勢,化解社會矛盾,服務社會群眾,聚焦基層微治理,成立了“老支書調解室”,政治素質過硬、群眾威信高的王為國老支書被廟前鎮返聘,成為一名專職人民調解員。
有了“老支書”的加入,基層的人民調解力量大大增強。去年8月份以來,“老支書”王為國參與、主持化解的矛盾糾紛多達24件,接待群眾咨詢62人次。在當地老百姓的心中,不足15平方米的“老支書調解室”,不僅是矛盾糾紛的化解地,更是民情民意的反映地、排憂解難的咨詢地、心結打開的治愈地。“在沒成立這個調解室前,經常有人帶著家事、煩心事來政府傾訴。調解室成立后,這些人有了新去處,經過調節疏導后,大家都會帶著笑容回家。”廟前鎮相關負責人王中華欣慰地說。
“老支書調解室”的建立,不僅暢通了民意溝通渠道,打通了疏導群眾糾紛的“最后一公里”,也推進了全鎮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建設和諧廟前提供了有力支撐。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