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13731億斤,比上年增加74億斤,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飯碗”的確端得愈加牢固,可對于一個人口大國來說,居安不可不“思危”,在糧食問題上決不能心存僥幸。
食物浪費的現象在很多家庭,特別是年輕人中十分常見。而節日聚餐、婚喪宴席中的浪費情況更為嚴重,這種現象被叫作“節日性食物浪費”。據估計,我國春節期間的食物浪費比平時高出30%,其他節假日的食物浪費也比平時高20%。平常朋友小聚、全家外出就餐時,大部分人能夠做到適量點餐、剩菜打包,可一旦到了節日聚會,“勤儉節約”就被拋之腦后。這樣的“面子工程”,這種用排場維系起來的感情,又有多牢固?
據國家統計局估算,全國每年浪費的食物總量相當于糧食總產量的十分之一,折合糧食約1000億斤,可供養約3.5億人一年的需要。食物的浪費,不光帶來經濟損失,當我們丟棄食物時,生產中所需要的水、肥料、勞動力,以及運輸過程中所需的燃料等都一并被丟棄。長久以來,人們好像將“地大物博”這個詞,錯誤地理解為“取之不盡,吃喝不愁”。可實際上,糧食產量可觀而人均食物資源不足的情況,在世界范圍內都存在。根據聯合國五個相關機構在2022年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遭受饑餓的人口有8.28億人,較2020年增加約4600萬人。我國每年僅農戶產后的糧食損失量,就達到3500萬噸以上。后續的糧食加工環節,每年造成的糧食損失量高達450萬噸以上。此外,食堂、家庭和餐飲業更成為食物浪費的重災區。與其提高糧食產量,不如降低損失、減少浪費。
自《反食品浪費法》正式實施以來,餐飲浪費現象已大有改觀,厲行節約的良好風尚正在形成。無論是餐飲企業,還是就餐食客,都已逐漸養成拒絕浪費的習慣。在餐館就餐時,服務員會提示消費者“適量點餐”“杜絕浪費”,大部分消費者也能做到“吃多少點多少”“剩菜打包”。反食品浪費,日漸深入人心。“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食物,不是人們虛榮的講究,更不是社交的工具。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光盤行動”在持續
制止餐飲浪費有法可依
拒絕“舌尖上的浪費
”享受簡約適度“新食尚”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