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多來,青陽縣始終把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作為推動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守正創新、勇毅前行的重要舉措,從全國試點到拓展提升,緊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總體要求,因地制宜“破題”,開拓思路“解題”,扎實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
夯實陣地建設“強底氣”。完善陣地建設。按照有場所、有隊伍、有活動、有項目、有機制的標準,整合縣鄉村公共文化資源,全縣建有1個縣級文明實踐中心、9個分中心,12個鄉鎮、開發區文明實踐所,117個村(社區)文明實踐站,拓展延伸建立各類文明實踐點(基地)160余個,保證了文明實踐工作需要。如新河鎮依托文體服務中心設立文明實踐所,村民聚集區新建文明實踐廣場,將陣地建在群眾“身邊”。搭建組織架構。堅持“145”工作導向,“1”即實行縣、鄉鎮、村(社區)黨組織一把手工程,“4”即傳播理論、思政教育、精神家園、志愿服務四大功能定位,“5”即具備開展理論宣講、市民(村民)教育、文化服務、科普宣傳、健身活動等活動條件。打造特色陣地。青陽縣已成功建設首批市級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基地5個、優秀所(站)10個,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文明實踐基地,讓實踐陣地蘊含“青陽故事”。如在全國道德模范羅臘英故居建立見義勇為實踐基地,用道德之光凝聚文明力量。云上陣地引航。加強“兩中心”融合,在融媒體中心“看青陽”APP開設“文明實踐志愿服務云平臺”,陣地、隊伍、項目、活動一體化納入,集理論宣傳、活動展示、志愿招募、“點單”志愿服務等,供需對接、精準服務。目前共開展線上志愿服務招募活動740余場(次)。
強化志愿隊伍“添人氣”。以志愿者為文明實踐的主體力量,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引導群眾積極參與文明實踐活動。“建”志愿總隊,發揮職能優勢。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立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總隊,縣委書記擔任總隊隊長;縣委黨校、縣文旅局、縣教體局等部門分別牽頭建立具備理論政策宣講、文化文藝服務、助學支教等服務功能的12支縣直常態化服務隊伍;各鄉鎮、村(社區)按需分別組建N支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分隊;形成“1+12+N”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伍體系。“引”社會力量,充實專業隊伍。將在群眾中比較有影響力的向日葵愛心公益協會、青陽三獻志愿者協會、藍天應急救援隊等,整建制轉入了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總隊,推動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精細化、多樣化。如青陽三獻協會每月常態化在文明實踐中心廣場開展無償獻血活動。“納”群眾智慧,提升服務實效。主動吸納普通群眾和群眾身邊威信高、口碑好的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身邊好人、文化能人等加入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伍,在打通群眾工作“最后一公里”地方,讓群眾自己打開“最后一扇門”,讓身邊事影響身邊人,群眾帶著群眾干。如退休黨員江進傳承守護國家級非遺青陽腔四十余載,榮登2023年度“中國好人榜”。
開展豐富活動“冒熱氣”。堅持活動當家、內容為王,以真情服務群眾為導向,開展各類文明實踐活動。抓實理論傳播。堅持以傳播黨的創新理論為首要任務,常態化開展“舉旗幟·送理論”“黨的聲音進萬家”“學習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 文明實踐在行動”等集中式理論宣講400余場次,讓黨的聲音“飛入尋常百姓家”。結合群眾生活,創新宣講形式,拓展“大樹下一刻鐘黨課”、“空中課堂”、“田園課堂”等宣講形式,把理論課堂搬到群眾生產生活現場,讓理論宣講“活起來”。如杜村鄉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全鄉推廣“板凳課堂”,在村民廣場、大樹下、小河邊,幾條板凳就是一個“微宣講”陣地,現場解答群眾的實際訴求,讓理論宣講與為群眾辦實事深度結合。聚焦群眾關切。圍繞“服務老、養育小、讓中青年發展好”等群眾最現實關切,開展關愛留守老人、關愛未成年人、幫扶困難群體、便民利民服務等志愿服務活動,讓文明實踐更有“溫度”。如向日葵愛心公益協會常態化開展“向陽花開,愛心助學”志愿服務活動,“一助一”精準對接困難學子,先后為千余名學子助學圓夢;喬木鄉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爸媽食堂”志愿服務項目為轄區內65歲以上留守老人提供免費助餐服務,讓老人們在家門口感受幸福“食”光。常態開展活動。各文明實踐中心(分中心、所、站)結合年度節日節點每月制定文明實踐活動計劃,圍繞“強國復興有我”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開展“我們的節日”“我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過佳節”“文明集市”“學雷鋒·文明實踐我行動”等各類文明實踐活動5400余場次,有效地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如朱備鎮依托文明實踐陣地設立“非遺傳習”點,定期開展非遺文化教學活動,讓非遺傳承“活”起來。縣文明實踐中心常態開展“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典型”評選活動,共評選出年度優秀志愿服務組織、社區(村)、項目、個人98個(人),選樹志愿典型,引導群眾積極參與文明實踐。
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下一步青陽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將持續做好“三氣融合”文章,激發文明實踐動能,以豐富多彩的方式融入群眾生活,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引領群眾、服務群眾,在新起點上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高質量發展。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