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陽縣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各位代表:
受縣人民政府的委托,現向大會報告青陽縣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5年發展計劃(草案),請予審議。
一、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14年,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全縣上下緊緊圍繞縣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以推進“三區”建設為主線,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堅持工業與旅游并重、生態與產業相融、城市與鄉村共建,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攻堅克難,創新實干,推動全縣經濟和社會平穩健康發展。
(一)經濟總量持續增長,質量效益明顯提升。2014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5億元,增長9.6%,其中:一產實現10億元,增長4%,二產實現39.9億元,增長11.3%,三產實現25.1億元,增長8.5%,二三產業占GDP比重提高0.8個百分點。全年財政收入14億元,增長6.3%;金融機構存款余額116.8億元,增長17%;貸款余額69.6億元,增長24%。全年凈增規模企業16戶,總數達116戶,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33.1億元,增長13%。三大工業主導產業產值100億元,其中機電首位產業產值53億元,增長21 %。新增高新技術企業4家、國家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各1戶、“兩化融合”示范企業2戶、高新技術產品13件,授權專利461件,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45億元,增長45.2%。實施技改項目76個,完成全縣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預計全縣單位GDP能耗下降3%。工業園區新增框架面積2.7平方公里,新建園區道路15.5公里、標準化廠房31萬平方米,園區基礎建設和配套功能不斷完善。
(二)社會投資支撐有力,重點項目有序推進。著力擴大有效投入,發展后勁顯著增強,2014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2.7億元,增長20%;其中工業投資57.6億元,增長24.7%。房地產完成總投資13.7億元,增長22.9%。44個省“861”計劃項目完成投資22億元,占年投資計劃的130%;76個市“433”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44億元,占年投資計劃的117%。超威擴建、泫氏鑄管等31個億元以上在建項目順利推進,亞太沃德、龍酉鈣業等57個項目竣工投產。編制申報“十三五”規劃重點項目218個、總投資700 億元。
(三)招商引資成效顯著,開放合作不斷深化。堅持“招大引強選優”,突出首位產業,努力延伸產業鏈條,加快產業集聚。引進品鑫石材產業園、九華幸福新世界、清華同方3D產業園等一批重大項目落戶。2014年實現招商引資到位資金87.9億元,增長20%;引進規模以上項目92個,其中工業項目54個,億元以上項目32個。與中國長城集團、華潤蘇果集團、移動通訊集團、五礦集團等6個央企合作項目取得新進展,全年完成投資15.4億元,占計劃任務的154%。全年新增企業435戶,注冊資金5000萬元以上16戶;實際利用外資8310萬美元,增長15.3%;進出口總額5500萬美元。
(四)旅游產業發展加快,城鄉建設統籌推進。全年接待游客900萬人次,完成旅游總收入98.8億元,同比增長17 %。“一核三線三片”泛旅游示范區建設加快,富貴陵陽、九華溫泉、九華云水、德懋堂、合泉山居、四季永逸大酒店、大九華旅游用品展示園項目加快推進。陵陽鎮獲評“2014年度安徽省省級特色景觀旅游名鎮”,朱備鎮東橋村和朱筆村獲評“2014年度安徽省省級特色景觀旅游名村”,陵陽鎮所村村、謝村村、上章村入選第一批“安徽省傳統村落”名錄。南部新城“十大工程”進展順利,西南外環建成運行,雨洪調蓄區建成蓄水,濕地公園景觀工程全面鋪開,青中新校區主體工程完工,城南水廠完成設備安裝。老城區基礎設施改造力度加大,新建改造供水管網17.4公里、中低壓燃氣管線14.7公里、雨水管(渠)11.5公里、污水管網9.8公里、綠化面積27.4萬平方米。推進旅游產業、涉農項目和美好鄉村建設深度融合,整合涉農資金1.2億元;2013年7個美好鄉村示范點通過省級考核驗收,2014年8個示范村基本建成,美好鄉村建設注入新內容,為農民群眾帶來新實惠。
(五)農村經濟穩步增長,消費市場保持活躍。糧食總產13萬噸,水產品產量1.8萬噸,肉類總產1.2萬噸,蛋類總產0.7萬噸,茶葉產量258噸。現代農業示范區投入加大,全年投資1.5億元,累計完成投入8.6億元。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工作全面展開,新增承包地流轉面積1.8萬畝,流轉總面積共計6.8萬畝,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8%。城鄉消費市場保持活躍,躋身全省農村商品流通服務體系建設試點縣,新增限額以上商貿流通企業10家、電子商務企業8戶,預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億元,增長12%。
(六)發展成果惠及百姓,民計民生持續改善。繼續實施“十二五”居民收入倍增規劃,預計全年實現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1181元,增長11.4%;實現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81元,增長8%。就業和社會保障力度加大,全縣城鎮新增就業4122人,轉移農村勞動力3223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全縣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0.5億元,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民生支出15.1億元,占總支出的73.7%。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加大,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深入推進,教育文化事業全面發展,全縣經濟社會和諧穩定,百姓安居樂業,改革的成果更加惠及于民。
2014年,我縣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總體良好,這是縣委、縣政府堅強領導、科學決策的結果,也是全縣上下同心協力、奮勇拼搏的結果。在看到成績的同時,還應看到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仍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總量偏小,結構不優,產業競爭力不強依然突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矛盾仍然存在;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制約日益凸顯;財政增收壓力增大。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認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二、2015年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預期目標
2015年是青陽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的關鍵之年,是實現“十二五”規劃目標任務的收官之年,也是貫徹中央、省、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加速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之年。根據全縣的經濟基礎和發展趨勢,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建議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經濟目標如下:
(一)地區生產總值(GDP)完成81.5億元,增長8.5%。
(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7億元,增長11%,全年新增規模企業16戶。
(三)財政收入完成15億元,增長7%。
(四)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3.5億元,增長13%。其中,工業投資完成67.5億元,增長15%。
(五)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27.5億元,增長10%。
(六)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6000萬美元,利用外資7200萬美元。
(七)旅游總收入完成114億元,增長15%。
(八)招商引資完成到位資金88億元,新引進規模項目不少于90個,竣工投產項目不少于60個。
(九)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2298元,增長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95元,增長8%。
(十)城鎮登記失業率、人口自然增長率、節能減排等約束性指標完成市下達目標任務。
三、2015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措施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開展經濟工作的觀念、體制、方式方法也要與時俱進,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比創新發展,拼服務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經濟工作的基本要求。為實現上述目標,2015年,我們將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切實把經濟工作的著力點放到轉方式調結構上來,著力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一是突出首位產業發展,完善機電制造首位產業獎扶政策,加大對重點骨干企業扶持力度,多渠道提升產業核心競爭能力,推動清華同方3D產業園等新引進項目加快建設。二是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引導柯力電氣、昌利鍛造、天平機械、富萊茵等企業開展技術改造,拓展發展空間。三是淘汰落后產能,督促粉體加工企業開發活性鈣、輕鈣等新產品。強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推動閑置低效用地項目盤活重組。
(二)擴大投資規模效益。切實做好項目建設推進與招商引資工作,努力實現項目數量、體量、結構、建設、投產五個方面的突破。一是堅定不移“招大引強選優”,推進駐外招商、產業招商,以商招商、精準招商與全民招商,千方百計擴大招商引資成果。二是建設特色園區,縣開發區東河園重點打造首位產業發展平臺,木鎮、新河園重點提升機械基礎產能和加工水平。丁橋園重點服務泫氏、超威等重大項目。酉華、喬木園重點發展非金屬新材料和中藥材等特色產業。三是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為社會投資創造良好的基礎環境。抓住國家擴大基礎建設投資機遇,加大政府性投資項目爭取力度,推進G318縣城至木鎮段改造工程,努力實現基礎設施投入15億元以上。
(三)壯大文化旅游產業。用好青陽生態環境這個最大優勢,發展壯大旅游文化產業,做好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文章。一是緊緊圍繞環九華山旅游圈、九華山東線、西線“一圈兩線”,與九華山互聯互通,錯位發展,構建青陽旅游“一核三片”泛旅游示范區最優空間布局。二是依托九華佛山,立足互補共贏,彰顯本土文化,突出打造“禮佛、觀光、休閑、養生”四大特色產品和特色旅游商品,構建“4+1”特色文化旅游產品體系。三是啟動國家旅游度假區、安徽省旅游度假區創建工作,重點推進全縣A級景區、星級飯店、安徽省星級農家樂創建,著力構建“禮佛上九華、修身在青陽”旅游核心品牌,全面提升青陽旅游業的影響力和美譽度。四是加大文化旅游資源保護,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開展“低碳交通、低碳景區、低碳消費”三大行動,推動旅游可持續發展。
(四)統籌城鄉建設發展。一是加強課題研究,認真謀劃項目,科學編制《青陽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等13個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為青陽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間的經濟社會發展描繪出嶄新的發展藍圖。二是深化農村各項改革,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推進特色農業提質增產,持續增加農民收入。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促進農村土地有序流轉,力爭新增流轉面積1萬畝。三是以安徽省為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省為契機,加快木鎮、丁橋、陵陽、廟前等中心集鎮建設,分類打造工業強鎮、商貿重鎮、旅游名鎮、增強集鎮人口集聚能力,引導農民有序向城鎮流動。四是以“城市建管提升年”活動為抓手,加快南部新城建設,推進老城綜合改造,努力提高城市管理信息化、精細化、科學化水平。
(五)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一是加大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力度,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事后嚴懲,做好國家生態縣創建工作。二是加快美好鄉村建設,鞏固現有15個示范村建設成果,啟動今年14個示范村建設,連點成線打造美好鄉村示范帶,推動城鄉人居環境綜合治理由“三線三邊”等重點區域向全域延伸。三是鞏固農村清潔工程成果,推進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實施小流域河流治理工程,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和飲用水源地保護,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四是堅持安全綠色和諧礦山建設、閉坑礦山實施生態復綠、基建礦山實行環境整治“三同時”,切實將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工作落到實處。
(六)全面發展社會事業。一是繼續實施好33項民生工程,進一步完善基本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體系。二是加快青中新校區等工程建設,做好農村初中改造、校舍安全工程、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三是鞏固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成果,積極推進城鎮居民和農民工參加基本醫療保險,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四是深化文化創新,加強文化體育設施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體育活動,努力創建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五是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強應急體系建設,減少各類矛盾發生,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努力建設平安青陽。六是扎實開展雙擁、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工作,加強社會誠信體系和志愿者服務體系建設,構筑和諧青陽。
2015年,我們將堅決貫徹縣委、縣政府的決策部署,以堅定的信念、飽滿的熱情、昂揚的斗志,開拓創新,砥礪奮進,力促青陽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力爭“十二五”完美收官,為建設皖南名城、加速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