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全市交通運輸事業取得長足進步。全市公路總里程9440公里,高速公路總里程達260公里,一級公路達200公里、二級公路達726公里,農村公路建設總里程達4730公里,鐵路里程196公里,其中高鐵里程57公里。全市航道總里程397公里,泊位82個(5000噸級27個),設計通過能力(散貨及件雜貨)8711萬噸,九華山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52.45萬人次。以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網絡為骨架,運輸場站、港口碼頭等為節點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等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以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網絡為骨架,運輸場站、港口碼頭等為節點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將池州區位優勢轉化為了發展優勢,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等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一、規劃編制背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以推進實施交通強國和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為著力點,加快構建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對“十四五”期間我市公路、水運、民航發展進全面部署。
二、規劃編制思路
按照十九大明確提出的建設“交通強國”、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建設交通強省,打造“四上安徽”的發展戰略,結合我市交通運輸發展實際,緊緊圍繞“2363”戰略,科學系統謀劃全市交通運輸未來五年發展規劃。
堅持五個基本原則。一是服務全局,支撐戰略;二是服務人民,提質增效;三是一體銜接,融合發展;四是生態優先,安全可靠;五是改革引領,創新驅動。
三、規劃主要內容
規劃共包含五個章節,分別是發展基礎、形勢與要求、指導思想和規劃目標、發展重點、保障措施。
(一)發展戰略
重點實施“2363”戰略,其中,緊扣2個主題:一體化、高質量;建設3張網絡:快速網、干線網、基礎網;實施6大重點:發展格局突破創新、運輸服務優質高效、智慧交通創新應用、綠色交通持續發展、安全保障可靠有力、行業治理一體推進;完成約300億元投資(不含鐵路)。
(二)規劃目標
1、總體目標:到2025年,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初步形成,交通基礎設施網絡立體互聯,綜合運輸服務便捷高效,科技與信息化智能先進,資源利用集約節約,安全應急保障有力,行業治理規范高效。初步構建“池州123出行交通圈”(市到縣、池州-合肥及周邊市1小時通勤,南京、杭州、上海、武漢、南昌等周邊省會都市圈2小時通達,長三角、中部地區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交通強國試點任務高質量完成,人民群眾對交通運輸的滿意度明顯提高。
到2035年,基礎設施向強通道、強網絡轉型,基本建成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擁有發達的快速網、完善的干線網、廣泛的基礎網,城鄉區域交通協調發展達到新高度,高水平實現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基本形成“池州123出行交通圈”,建成“軌道上的池州”,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實現縣城全覆蓋;“三縱兩橫五聯”高速公路網絡全面建成,高水平國省干線網絡布局完善,全面支撐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生態美的新階段現代化“三優池州”。
2、具體目標
①供給能力更加充分。基本建成“三縱兩橫五聯”高速公路網,總里程達到360公里,對外聯通主骨架基本建成,實現四縣(區)高效互通;基本實現到相鄰市、市到市、市到所轄縣一級公路聯通,一級公路總里程達到350公里;農村公路通達深度和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基本實現鄉鎮通三級及以上公路。池黃高鐵建成通車,形成“T型”高速鐵路網,池州市基本實現與相鄰市、周邊省份中心城市高鐵通達。實現長江支流航道等級化,高等級航道里程達210公里。初步建成完善的港口物流和集散運輸體系。貨物設計通過能力超過1.4億噸,集裝箱港口設計通過能力超過12萬TEU。完成九華山機場改擴建。與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及省會都市圈中心城市快捷直聯。
②運輸服務更加優質。優化綜合客運站布局,進一步提升城鄉客運均等化水平,城市公共交通、城際客運與個性化、定制化客運服務有效銜接;運輸結構持續優化,現代化多式聯運與城鄉三級物流配送體系基本建立;旅游交通網絡加快建設,全域化、網絡化旅游基礎設施體系逐步形成。
③綠色發展更加和諧。積極推進生態優先、綠色低碳、集約高效的綠色交通運輸體系建設,交通運輸污染防治取得積極成效,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逐步提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全面符合生態功能保障底線要求。
④智慧創新更加活躍。打造交通運輸綜合運行協調與應急指揮中心,實現交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交通科技創新體系基本形成,行業信息化基礎設施支撐能力和數據資源共享開放程度顯著增強。
⑤安全保障更加有力。交通基礎設施安全保障水平明顯提升,交通安全風險管控能力不斷增強,安全應急保障體系建設完善,交通運輸應急救援能力和保障水平明顯提高。
⑥治理水平更加高效。交通運輸法治部門依法行政水平進一步提高,行業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交通運輸信用體系建設更加完備,基本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三)發展重點
1、構建立體互聯的交通設施網絡
統籌各種交通方式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完善多層次網絡布局,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立體互聯,增強系統彈性,持續推進區域交通一體聯動,提出四項重點建設任務。
⑴構建多向立體的運輸通道
結合區域內各種交通方式構成及分布情況,依托高鐵、高速公路、干線公路,長江航道等,打造“兩縱兩橫”(縱一:合肥-池州-福州、縱二:商丘-池州(東至)-景德鎮、橫一:南京-池州-武漢、橫二:上海-池州(石臺)-南昌)綜合運輸通道。
⑵構建發達高效的快速網
以高速鐵路、高速公路、民用航空、過江通道為重點,打造多向立體、快速聯通的高品質快速網,不斷提升池州區位優勢和綜合樞紐作用,實現與長三角城市群其他城市的快聯快通。
------共建軌道上的池州
加快構建高速鐵路網,重點建成池黃高鐵,開工建設合池城際、池州長江公鐵大橋,推進池九城際、池宣城際等項目前期工作,構建池州對外聯絡主通道。完善港區集疏運網絡建設,提升鐵路貨運的綜合競爭優勢,為多式聯運提供設施保障,建成香隅化工園鐵路專用線項目,力爭開工建設石臺非金屬礦鐵路專用線、江口港區鐵路專用線項目。
-------建設暢通高效的高速公路網
加快高速公路貫通加密、擴容改造和服務提升,重點建成G0321德上高速池州至祁門段,推進建設S40寧國至樅陽高速池州段、S36宣城至東至高速池州段,力爭G50滬渝高速池州段“四改八”項目落地,謀劃S32東至至蘄春(東流長江公路大橋及接線)、S27東至至鄱陽等高速公路項目啟動前期研究,不斷提高覆蓋率、通達性,發揮高速公路規模效益,提升高速公路服務能力。
-------推進過江通道建設
重點推進池州長江公鐵大橋、安慶海口長江公路大橋、望江長江公鐵大橋建設,有效提升高速公路過江能力。
------打造區域航空樞紐
建成九華山機場改擴建項目。推進航站區開工建設,加強九華山機場集疏運體系建設,優化航班網絡布局,實現旅客、貨郵吞吐量筑底反彈的態勢,有效促進旅游業發展。
⑶構建完善順暢的干線網
以普速鐵路、普通國省道、干線航道為重點,打造高運行效率、強服務能力的干線網。
------建設互聯互通干線公路網
到2025年,續建一級公路4條88.48公里,新開工建設一級公路16條247.78公里,“十四五”末,全市一級公路總里程達到530公里。
------建設高效互聯的水運網
完成秋浦河、青通河航道整治,推進九華河、堯渡河航道前期研究,逐步實現長江支流航道等級;建設烏沙港區公用碼頭工程、江口港區四期工程,逐步完善港口物流和集散運輸體系,港口吞吐量和服務水平大幅度提高。
⑷構建廣泛便捷的基礎網
以農村公路、通用航空為重點,打造深度通達、普惠城鄉的基礎網。
------建設覆蓋全面農村公路網
實施“四好農村路”建設工程,實現相鄰鄉鎮間有三級以上公路連接;推進縣、鄉、村道路全面提質升級,實現縣鄉道升級改造計劃約500公里,建制村通雙車道約300公里。
------完善通用航空服務網絡
統籌推進通用機場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力爭開工建設青陽通用機場、石臺通用機場,完善通用機場體系,增設和完善通用航空設施,兼顧通用航空服務和保障。
2、打造便捷高效的運輸服務體系
“十四五”期,以一體高效的樞紐體系為支撐,以構建高品質的客運服務體系和經濟高效的貨運物流體系為重點,不斷提升綜合運輸服務水平。構筑一體高效的樞紐體系。推進池黃高鐵九華山站建設工作,謀劃合池城際池州東站,建設九華山柯村客運樞紐、東至縣城南汽車站等,重點實施石臺縣仙寓山旅游客運站等客運場站項目。完善縣市級客運樞紐的配套設施建設、功能改善和整合提升,整合港口資源,建立高效綜合物流樞紐,形成樞紐場站體系。推進多式聯運發展,“公轉水、公轉鐵”運輸結構調整。構建便捷舒適的客運服務體系。完善航空服務網絡,構建池州特色通用航空服務網絡、綠色出行為理念的城市出行服務體系、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核心的城鄉出行服務體系,建成安徽省“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示范城市”。到2025年公共交通出行占機動車出行比例達到50%以上,新增公交線路10條,公交線路增至31條,全市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水平全域達5A。所有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4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客車通達率達100%。實現客運服務全覆蓋,中心鎮100%建成候車亭。構建經濟高效的貨運物流體系。深化運輸結構調整,推動貨運物流“降本增效”,推動專業物流創新發展,發展“生鮮電商+冷鏈宅配”等冷鏈物流新模式,提升農村物流服務水平,推廣城鄉“交通客貨郵”融合發展模式,打造“交通+”“三站合一”和“多點合一”模式,在具備條件的鄉鎮建設3種以上功能的鄉鎮綜合運輸服務站。努力實現建制村快遞物流網點100%覆蓋。構建高效暢聯的郵政快遞體系。加強基礎設施網絡建設,智慧快遞物流園區建設,標準化末端網點建設,加快末端基礎網絡建設,強化縣鄉村網絡服務體系,深化農產品產銷運合作;深度提升寄遞服務品質,優化郵政寄遞“一站式辦理”服務。
3、推動智慧交通建設
以智能化、信息化為手段,加快打造智能交通系統,夯實集約高效的信息基礎設施,協調推動交通行業云建設和行業專網的遷移融合、建設統一共享的數據資源體系;推動區域交通運輸信息網的建設和行業數據的共享,探索跨區域“一網通辦”、行政執法協同以及環境聯防聯控共治協作;完善交通運輸行政執法公開運行系統;打造智慧交通信息指揮系統;四是推動行業信息化服務全面提質,深化“一門式、一網式”政府服務,大力發展智慧交通,推進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交通行業的應用,推進出行信息服務便捷快速。
4、推進綠色交通建設
加快構建“結構合理、集約高效、節能環保、以人為本”的綠色交通體系。強化綠色理念引領,抓好各種運輸方式一體規劃,執行交通基礎設施建、管、養、護的生態環境保護標準體系,實現交通綠色發展。構建綠色出行體系,打造以“公共交通+慢行”等綠色交通為主導的綜合交通體系,顯著提高居民出行中的綠色交通方式占比;推廣綠色運輸裝備,強化交通服務設施配套加強現有運輸車船節能減排研究,實現“十四五”期新增營運車船中清潔能源車船占比超過90%。
推進低碳發展模式,逐步全面推進生態友好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公路建設內涵升級,打造綠色公路品質工程,促進公路交通建設轉型升級;加強污染防護治理,協同打造長三角區域道路貨運綠色發展綜合示范區,注重生態保護修復,規避不良環境影響,建立并完善環境風險事故的預防和處理機制。
5、強化安全應急保障能力。
深化平安交通建設,從“人、車(船)、路、企、管”五大要素
入手,推動行業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雙重預防機制建設。加快老舊車船的更新步伐,海事監管、航海保障和救助打撈船舶及基地建設。增強應急保障能力,加強交通運輸應急體系建設,完善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協調機制,基本形成反應快速、保障有力的交通安全監管和應急保障體系;強化安全監管能力,開展“兩客一危”車輛、“四類重點”船舶和城市公交的日常檢查和巡查,強化運輸生產動態監測和聯網聯控。推行“四不兩直”暗查暗訪和第三方輔助檢查。強化危險貨物道路、水路運輸以及港口運營安全生產共享信息。到2025年,一般災害情況下公路應急救援時間不超過1小時,水路應急救援到達時間不超過45分鐘。
6、推進交通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整合行業管理職能,有序推進交通運輸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實現交通發展空間資源的有效預控;完善市場監管體系,進一步強化我市公路水運工程從業單位和人員信用評價工作,健全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構建覆蓋全路網超限超載治理監管網絡,完善信用規章制度和標準體系建設,與周邊市縣建立信用聯合懲戒機制;增強行業社會治理,落實交通運輸基本公共服務職能;加強交通文化建設,提升交通運輸“軟實力”,打造池州交通運輸文化新名片;提升養護管理水平,“十四五”期,每年實現約200公里國省干線公路大中修工程,改善國省干線通行條件。推動農村公路養護的規范化、標準化、日常化,及時修復災損、病害公路及其設施,提升農村公路服務水平,提升港航管養質態水平。
7、創建交通發展新格局
①推動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加快實施池州市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行動方案,提高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一體化建設水平,全面融入長三角城市群,積極參與長江中游城市群合作發展,打造長三角西向門戶節點城市。開工建設S40寧國至樅陽高速池州段,推動滬渝高速池州段擴容改造,強化與長三角的互聯互通。
開展交通互聯專項行動,努力實現與滬蘇浙主要城市3小時通達。鼓勵以資本為紐帶推動與滬蘇浙開展進行跨港口、跨區域的合作,提升水運通江達海水平,積極落實長三角港航一體化發展。
②推進交通統籌融合發展
著力推進鐵路、公路、城市交通合并過江(河),推動池州長江公鐵大橋建設、安慶海口長江公路大橋建設。打造以機場、高鐵站為核心的立體化布局、一體化換乘的綜合客運樞紐;加強多式聯運樞紐規劃建設,完善港口、空港、陸港等樞紐港站集疏運鐵路、公路及聯運換裝設施,強化重點港區疏港鐵路、干線鐵路、碼頭堆場的銜接,有效解決貨運“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問題。合池城際池州東站、九華山機場等新、改建的鐵路、航空樞紐統籌考慮郵政快遞分撥中心(功能區)布局,提高郵政快遞集散分撥效率。
實施已通車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增設工程,重點針對G50滬渝高速、G35濟廣高速等早期建設的高速公路增設一般互通立交,著力提升高速公路互通及周邊路網的快速集散能力。
③打造交旅融合試點標桿
構建皖南地區“快進”旅游交通基礎設施網絡,依托寧安高鐵,加快實施池黃高鐵、合池城際,加快建設G0321德上高速池州至祁門段、S40寧國至樅陽高速池州段、S36宣東高速青陽經石臺至東至段,與G3京臺高速、G35濟廣高速、G50滬渝高速共同組成“三縱二橫一連”的高速公路旅游交通網,利用高速公路服務區、養護工區增設旅游服務功能。推進九華山機場、合池城際池州東站等交通樞紐拓展旅游客運功能建設。
建設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慢游”交通網絡。圍繞“以九華山為龍頭、多板塊協同”旅游格局,加快推進S358青陽至紅石、S219青陽蛤蟆嶺至石臺六都、G236東至省界段和G530石臺至查橋(石臺段)、S473石臺源頭至東至花園等旅游風景道建設,基本實現4A級景區二級以上公路通達。優化鄉村旅游公路,推進鄉鎮到4A級景區有三級以上公路連接。結合青陽、石臺通用機場構建池州特色通用航空服務網絡,加快實施秋浦河航道整治工程,完善池州旅游碼頭功能,鼓勵開通至景區景點的旅游客運專線、鄉村旅游直通車。加快打造具有皖南文化特色的生態旅游目的地。
力爭1-2年,實現一種及以上“快進”交通方式通達4A級景區,3-5年,交旅融合總體水平明顯提升,“慢游”交通網絡基本形成。
④加大服務對外開放力度
積極引進滬蘇浙知名船代、貨代等公司、知名航空公司、旅游公司,深化池州港與上海港、南京港的深度合作、聯動發展;推進池州九華山機場改擴建。形成政府、社會、企業多層次合作渠道。鼓勵交通企業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沿線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國際運輸市場合作,打造國內一流的交通企業。
(四)保障措施。
加強黨的領導、注重規劃引領、強化要素保障、加強隊伍建設、做好實施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