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底蘊深厚的家文化,培育了尊老愛幼、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讀傳家、勤儉持家等傳統美德,這些都已經深深融入到了我們的血脈中。欲養清正國風,先養淳厚家風。良好的家風,是黨員干部保持清廉、抵御腐敗的重要防線。為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近日,青陽縣紀委監委機關、縣文旅局、楊田鎮深入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優秀家風家規家訓及其背后的清廉故事,通過線上線下多形式開展宣傳教育,使黨員干部受到教育和熏陶,自覺做到內外兼修,當好清廉家風的引領者、踐行者。

楊田鎮全景
地處皖南九華山的青陽縣,于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始置縣,愛國詩人屈原曾流放青陽九年。青陽素有“詩文之地、書畫之鄉”的美稱,千百年來,歷代圣哲先賢、文人墨客,如李白、劉禹錫、王安石、周必大、范仲淹、王陽明、湛若水等,都在青陽留下了足跡和詩文。
楊田鎮,位于青陽縣城東南4公里處。在楊田鎮的黃泥村、澗泉村一帶,有一個文陽施氏家族,自宋到清,一共出了十七位進士,可謂文人輩出。文陽施氏一族歷來為官清正廉潔,傳承良好家風,至今流傳著“兄弟京兆尹”(施堯臣、施篤臣)“一家三書院”(文陽書院、蘭春書院、天柱書堂)等故事。
青陽縣楊田文陽施氏為春秋魯國施父之裔,漢時卜居青陽,唐時徙居楊田藍村,后世追蹤尋跡祖居橫榜故址,遷居黃泥橋頭,既而名聲顯著,人文蔚起,稱為“池陽首族”。

施氏家規家訓展示
施堯臣(1514年-1606年),字欽甫,號華江,楊田澗泉人,明嘉靖進士。初任浙江蕭山知縣,后晉升吏部尚書郎、開封禹州知州、吉安知府、布政按察使,累擢順天府尹。因施堯臣曾任吏部尚書郎,當地人便尊稱其為“天官”。
天官亭
施堯臣為官正己率人,清正廉潔。初任蕭山知縣時,他僅帶隨從一名,布衣草鞋,徒步千里上任;任順天府尹期間,他銳意革除京城弊政,常微服出行,察訪民情;告老還鄉后,隅居村里,與鄉鄰恂恂相親,終日以詩文翰墨自娛,從未涉足當地官府一步。鄉人也被他的清廉感動,說:“元老碩德,其祿位名壽,世所罕有者,是應有報。”
施堯臣“立身廉潔”,不僅表現在他的“吏治”上,還表現在他的“治家”中。為官三十年,蒞任不帶家屬,只帶一個竹箱(“從未攜帶眷屬,從不接受私誼請托”)。自己專心為政,還防止“裙帶風”影響他的廉潔品性。朝廷十分欣賞施堯臣的妻子對丈夫的理解與支持,誥封正二品夫人,成就了“妻榮夫貴”的美名。
“宦游三十余載,總未攜一眷屬,欲火誠似灰冷;歷官二十余任,床頭終無半文,心性真如秋水同清。”這便是施堯臣一生為官清廉的真實寫照。
施堯臣致仕(退政)后回到家鄉,杜絕請托與請求,清門守志。萬歷丙午年(1606年)九月卒,享年93歲,著有詩文遺稿《西山集》。

以施堯臣清廉為官的故事編排廉潔戲曲《獅子門傳奇》
近年來,青陽縣深入挖掘施堯臣廉政思想及其政治實踐,著力發掘文陽施氏家風家訓中的清廉元素,將崇德重禮、重學行善、忠信孝悌、勤儉節約、自強自立等優良家風家訓,在青陽家風家訓館、青陽廉政教育館等陣地展出,運用當地青陽腔編排大型廉潔戲曲《獅子門傳奇》,編印“傳家風·嚴家教·樹新風”清廉家書、家規家訓文集等活動,聚力清廉家風建設,逐步打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清廉文化,著力營造崇尚廉潔、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和政治生態。
文陽施氏家規家訓摘要
(一)訓子孫
【原文】出仕者不論官職崇卑,須知當官盡瘁以報國恩,毋為身家之圖貪贓壞法,致玷清白家風。
【釋義】為官者不論官職大小,都應該鞠躬盡瘁報效國家,不能因一己私欲而貪贓枉法,玷污了清白的家風。
(二)事父母
【原文】人子受父母罔極之恩,雖竭力事之,猶不能報其萬一,況忤逆者乎。
【釋義】子女受到了父母無窮盡的養育之恩,即使竭盡全力侍奉都不能報答恩情的萬分之一,更何況忤逆不孝呢。
(三)勤生理
【原文】農桑生財之源,儉約節財之流,乃治生之道,雖圣賢所不能廢者。
【釋義】農業生產是累積財富的來源,勤儉節約是治家之本,這才是謀生的正確方法,即使是圣賢之士也不能荒廢。
(四)禁非為
【原文】人家子弟不論士家商賈,須知各安生理,求做好人,毋以善小不為,毋以惡小而為之。
【釋義】子孫后代不論是為官還是從商,都應當各自安于賴以生活的職業,要做品德高尚的人,不要因為是件很小的善事而不去做,更不能因為是件很小的壞事就去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