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生程度:預計小麥赤霉病中等偏重至重發。
預測依據:
1、菌源廣泛、小麥揚花期與子囊孢子釋放期吻合。近日調查稻樁帶菌率較近年低,叢帶菌率0-40%,平均8.3%,枝帶菌率0-5%,權均1.03%,分別較上年同期低46.5%和86.2%,子囊殼成熟度指數為36.7。隨著后期氣溫升高子囊殼形成將加快,稻樁帶菌率逐漸增高。由于氣溫影響,我縣小麥生育進程較常年偏遲3-5天,預計4月上旬將陸續進入抽穗揚花期,子囊孢子釋放盛期與小麥揚花期相吻合。
2、種植品種及栽培條件有利發病。我縣種植小麥品種多為揚麥、寧麥和鎮麥系列品種,對赤霉病抗性表現不強。加上小麥播種量大,田間生長茂密、通氣差,部分田塊溝渠排水差,濕度高,均有利小麥赤霉病的發生。
3.氣候條件有利發生。據氣象預報4月上中旬有連陰雨天氣,正值我縣小麥抽穗揚花,特別有利于赤霉病菌的侵染和赤霉病的發生。
二、防治意見:今年我縣小麥種植面積較常年大,赤霉病成重發趨勢,因此各地要引起高度重視,做到“預防為主、主動出擊”,“用好藥、用足藥”,技術上要做到 “見花打藥”,及時抓住防治適期、晴好天氣,開展以預防小麥赤霉病為重點,兼防銹病、紋枯病和穗蚜等病蟲的 “一噴多防”工作。
1.防治適期與次數:小麥初花期(揚花5-10%)開展首次用藥預防,5-7天后進行第二次防治,藥后6小時內遇雨需補治,在小麥抽穗--灌漿期若遇連陰雨天氣,應提前開展第三次用藥預防。
2.防治藥劑及方法: 藥劑可選用氟唑菌酰羥胺+丙環唑;丙硫菌唑+戊唑醇;氰烯菌酯·戊唑醇、或戊唑·咪鮮胺等。在用藥防治時可輔助使用植物調節劑和葉面肥,如蕓苔素內酯、磷酸二氫鉀或葉面肥等,調節小麥生長,提高小麥免疫力,增強抗病性,促進灌漿提高結實率。有麥蚜的田塊可加入吡蚜酮、啶蟲咪等。紋枯病發生較重田塊可添加噻呋酰胺、肟菌·戊唑醇、苯甲·丙環唑等藥劑。
要突出把好施藥技術關。施藥時要用足藥量,兌足水量,對準穗部,均勻噴霧。推薦采用自走式噴桿噴霧機、植保無人機等高效藥械施藥,無人機施藥用水量不得低于2升。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主辦單位:青陽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承辦單位:青陽縣數據資源管理局
運維電話:0566-5038187 不良信息舉報 中國互聯網協會
皖ICP備05015023號-1 皖公網安備 34172302000005號 網站標識碼:3417230025 本站支持IPV6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