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民政局2024年工作總結和2025年工作安排
發布時間:2024-10-18 15:24
來源:青陽縣民政局 字號:[默認 大 超大]
2024年,縣民政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重要指示批示和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緊扣年初目標任務,認真履職擔當作為,取得了優異成績,為青陽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了民政力量。
一、2024年工作總結
1.做精做實基本民生保障“多措并舉”。一是落實提標。嚴格落實城鄉低保、特困供養、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城鄉低保保障標準確認為787元、751元/月,城鄉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確認為1061元、977元/月;集中供養特困人員全護理、半護理、全自理照料護理標準調整為890元、534元、72元/月,分散供養特困人員調整為623元、356元、54元/月;散居和集中養育孤兒基本生活保障標準提高至1650元、2000元/月。二是深化改革。推進“慈善+救助”改革,爭取省慈善總會“幸福家園”項目落地我縣,激活全縣117個村(社區)慈善基金,為村(社區)“急救難”互助社成立(啟動)等小微公益項目提供合法公募渠道,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構建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開展社會救助“全程網辦”及核對平臺遠程電子授權推廣應用,11個鄉鎮全面完成核對遠程電子授權工作,截至目前,開展遠程電子授權409人。嚴格落實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與15個部門實現常態化數據更新和共享,確保及時預警、查訪核實、救助精準。持續推進“物質+服務”工作,提供分類救助服務,目前已經完成工單13萬條。三是強化保障。發放農村低保4423戶7356人3512.72萬元、城市低保564戶838人555.99萬元;發放特困供養補助2422人1903.45萬元;發放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3373人280.59萬元,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4544人422.59萬元;救助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83人,救助資金113.49萬元;臨時救助946人(次)131.78萬元。
2.做精做實綜合養老服務“千方百計”。一是突出旅居康養。因地制宜打造以九華山區域為中心的環山旅養康養基地,指導杜村鄉紅光村、陵陽鎮沙埂村開展長三角康養基地建設并幫助申報。主動“走出去”,熱情“請進來”,對接滬蘇浙養老協會和康旅集團,積極宣傳推介我縣生態、文化、娛樂、飲食、住行等康養資源,吸引滬蘇浙活力老年人來青康養旅游。加大“雙招雙引”力度,多次外出到廣州、上海、南京、浙江、合肥、蕪湖等地開展招商活動,宣傳推介青陽,推動我縣養老事業和康養產業全面發展。南京福康通健康產業有限公司落戶青陽,意向與我局開展醫養結合,已編制青陽縣福康通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示范項目建議書。引導福康通公司在青注冊青陽縣長護養老服務有限公司,開展養老護理人員培訓和人才輸出業務。二是緊盯項目建設。聚焦中高端養老服務需求,編制總投資1.27億元專項債項目--青陽縣養老服務體系綜合提升工程,成功爭取專項債6200萬元。總投資5600萬元的一期工程青陽縣九芙蓉養護院及附屬工程即將開工建設。同時,積極編報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青陽縣健康養老高品質提升工程,爭取專項債和中央預算內資金1.1億元,加大資源整合力度,積極打造青陽民政園。三是聚焦改造提升。構建以“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全方位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健全養老服務三級中心網絡,新建成村級養老服務站(農村幸福院)13個,覆蓋率達89%。整合青陽義龍康復醫院醫療養老服務中心、天華社區養老服務站、老年食堂等,建設蓉城鎮天華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綜合體。投入近128萬元對314戶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完成適老化改造。指導支持楊田鎮楊田村建設農村幸福院,推動養老機構專業服務向農村和家庭延伸,滿足老年人就近養老需求。四是擴大助餐服務供給。推廣“個人出一點、企業讓一點、政府補一點、慈善捐一點、志愿做一點”的可持續老年助餐服務模式,推動老年食堂(助餐點)擴面提質增效,幫助用餐困難老年人人次達11萬余次。五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穩步推進養老服務領域體制機制改革,開展“敬老月”系列敬老愛老活動,慰問10名百歲老人、40名特殊困難老年人,營造濃厚親老孝老氛圍。今年的養老服務工作,受到融媒體的高度關注,多角度多層面地開展了系列報道。
3.做精做實基層社會事務“提質增效”。一是深入推進“鄉村著名行動”。優化路名牌設置,提升數字化功能,積極助力全域旅游和鄉村振興。承辦全市“鄉村著名行動”現場會、民政部地名標識品牌建設等專題調研座談會,我縣經驗與做法得到高度肯定,并作為典型在全省推廣。二是優化婚姻管理。持續推進婚姻登記“跨省通辦”和“婚育一件事”線上線下落實辦理,聯合縣婦聯在“5·20”舉辦首屆戶外結婚集體頒證儀式。三是緊抓殯葬管理。城市公益性公墓正緊鑼密鼓籌建中,完成林地、土地報批等手續,擬于11月份開工建設。建立健全由民政部門牽頭,自然資源、林業、公安、農業農村等相關部門參與的綜合整治機制,采取實地排查、上門走訪等方式,切實摸清違規殯葬設施底數,已摸排并整治硬化墓8座。四是規范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新成立登記社會團體69家,變更登記11家,后臺注銷1家。加強黨對社會組織工作的領導,納入省級非公黨建系統平臺社會組織67家,成立62個黨支部。優化營商環境,推進信用建設,持續開展行業協會商會服務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對行業協會商會亂收費進行清理整治,減免會費和經營服務性收費32萬元,惠及企業65家,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
4.做精做實自身能力建設“固本培元”。提高政治站位,聚焦黨建引領,抓班子、帶隊伍、強業務,鞏固提升“民本民政·貼心青陽”黨建品牌,著力打造黨建、業務“雙一流”機關建設,傾力營造“團結、向上、求實、仁愛”的機關文化。認真落實“第一議題”制度,開展“螢火蟲”學習活動,依托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三會一課”、青年讀書會等方式,推動理論和業務學習走深走實。聚焦規范化、標準化、體系化建設,創新開展特色宣傳教育活動,高標準規劃黨建宣傳陣地,持續提升黨支部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深化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以黨紀學習教育為抓手,引導黨員干部做到學紀知紀明紀守紀。落實政府過緊日子、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各項要求,健全完善機關管理、“三重一大”等制度,將從嚴治黨的要求落細落實。認真抓好省委巡視青陽、縣委巡察整改工作成效評估、養老服務審計反饋問題整改、養老和殯葬領域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集中整治工作。扎實做好縣人大常委會評議縣民政局工作,針對反饋問題立行立改,以整改的實際成效推進民政工作高質量發展。組織開展“邀進民政、共商民事”活動2次,認真辦理縣人大政協建議提案24件,均在規定時間內按質完成。深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 提高政務服務效能,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把民政好事、實事做進群眾心坎里。
二、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2024年,雖然我縣民政事業取得了一定實績,但也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服務供給不足,基層民政工作力量薄弱,社會力量參與不夠充分,服務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二是民政要素保障資源有待進一步整合,基本民生保障的一攬子兜底還有短板。三是民政綜合監管效能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2025年工作安排
1.持續推深做實黨的建設工作。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持黨建引領,落實從嚴要求,鞏固提升“民本民政·貼心青陽”黨建品牌應用成果,筑牢全縣民政系統理想信念之基,以“黨建+”推動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嚴肅組織生活制度,探索創新主題黨日、黨員教育培訓、黨員志愿服務等有效形式,不斷在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上同頻共振。深入推進黨建、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意識形態工作,鞏固人大評議民政工作成果。深化作風效能建設,持續推進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提升標準,拉高標桿,緊扣重點領域、重點環節、窗口服務和依法行政,優化政務服務,持續整治提升,為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2.持續完善低收入人口綜合幫扶政策體系。落實保障標準年度調整確認工作,根據人均消費水平和上級要求適時調整低保、特困、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水平。深入推進社會救助綜合改革,不斷推進“慈善+救助”、社會救助“全程網辦”、“物質+服務”、社會救助主動發現工作。全面完成特困檔案電子化工作。推廣實現微信人臉識別電子授權工作。鞏固拓展民政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將符合條件的脫貧戶和監測戶全部納入低保、臨時救助等社會救助體系,并根據上級要求適時開展防止返貧幫扶政策和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政策銜接并軌工作。
3.推進多層次多元化養老體系建設。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聚焦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養老服務需求,堅持以人為本、綜合施策,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在擴大和優化養老服務供給方面,大力發展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便利、可及的養老服務。進一步促進養老事業與醫療健康、文化康旅、智慧養老等養老產業深度融合,孵化形成可復制、可持續的銀發經濟發展模式。嚴格落實“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的要求,依托智能化手段和視頻監控組網項目全流程加強養老服務智慧監管。積極融入長三角區域養老一體化和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建設,突出“城市-康養-田園”有機融合,因地制宜打造以九華山區域為中心的環山旅養康養基地,持續夯實我縣康養產業發展。聚焦中高端養老服務需求,加強青陽縣養老服務體系綜合提升工程項目調度、監督指導,早日建成并投入使用。圍繞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建設,謀劃蓄積一批旅養康養項目,積極爭取各方資金,夯實我縣銀發經濟基礎。
4.提高專項社會事務和公共服務水平。指導云冠山城市公墓、殯儀館項目建設和運營。抓好公墓和殯儀館管理服務,督促建投泰福公司成立運營維護專班,安排管理服務人員加強培訓學習,切實提升公墓和殯儀館管理服務制度化、規范化、標準化水平。充分發揮各方作用,加大宣傳力度,做好群眾工作,開展婚育、殯葬領域移風易俗工作,堅決摒棄“高價彩禮”和“薄養厚葬”等不良風俗,倡導“現代文明簡約婚禮”和“厚養薄葬”新風尚。深入推進“鄉村著名行動”,全力做好市先行示范區工作,大幅提升鄉村地名管理服務水平,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協助涇縣開展第五輪行政區域界線聯檢工作。圍繞精康融合“長效機制建設年”建設目標,全區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體系持續完善,服務專業性、穩定性、可及性明顯增強,社會輿論環境持續向好,社會歧視現象明顯減少。全縣100%的鄉鎮(街道)開展精康服務,登記康復對象接受規范服務率達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