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年12月20日
發布地點:青陽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五樓會議室
發布單位:青陽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發布人:青陽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徐科貝
應邀媒體:青陽縣融媒體中心、青陽網、青陽熱線、今日城市
2024年12月20日上午,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召開《青陽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徐科貝向新聞媒體通報了我縣《規劃》的編制背景、工作歷程和主要內容。青陽縣融媒體中心、青陽網、青陽熱線、今日城市等新聞媒體參加發布會。
青陽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新聞發布詞
(青陽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徐科貝)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新聞界的朋友們:
大家好!
今天,我謹代表青陽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向與會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新聞界的朋友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我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工作的社會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謝!《青陽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于今年6月5日經市政府批復,這是我縣第一部覆蓋全域全要素、“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意義重大。下面,我向大家簡要通報《規劃》的編制背景、工作歷程和主要內容:
一、編制背景和依據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中發〔2019〕18號)《自然資源部關于全面開展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通知》(自然資發〔2019〕87號)《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全省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皖政辦〔2019〕32號)《自然資源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實施管理的通知》(自然資發〔2022〕186號)《安徽省自然資源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皖自然資規劃函〔2023〕5號)文件精神,我縣于2019年11月啟動了《規劃》的編制工作。
二、主要工作歷程
根據國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按照“貫徹新時代新要求、突出公共政策屬性、創新規劃工作方法”的工作原則,堅持“黨委領導、政府組織、部門協同、專家領銜、公眾參與”的工作方式,嚴格落實“基礎工作、規劃編制、方案論證、規劃公示、成果報批、規劃公告”的工作路徑。2019年底至2023年3月,成立由縣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同時組建規劃聯合編制團隊,通過現狀調研、開展重要專題研究,充分銜接“三區三線”劃定成果,形成規劃成果。2023年3月底至2023年6月底,《規劃》廣泛征求鄉鎮人民政府、九華山管委會、縣直有關部門,相鄰縣區人民政府及社會公眾意見;先后通過專家論證、縣委縣政府專題會議審查、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委員會研究審議,經縣人大常委會審議后于2023年6月底上報市政府。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委員會辦公室書面征求市直相關部門意見,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組織對《規劃》開展集中審查,先后通過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委員會分管市長審查會審查、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委員會第2次會議審議,于2024年6月5日獲市政府正式批復。
三、規劃總體目標
《規劃》緊緊圍繞“國家級鎂基新材料基地、‘大黃山’地區文旅融合樣板地、池州市副中心”的城市性質(核心功能定位),著力優化國土空間格局,加強國土空間開發保護。
到2035年,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為建成九華圣境文旅康養勝地,靈秀青陽特色精致鎂城筑牢空間基礎。
到2050年,形成安全、高效、協調的國土空間格局,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實現現代化,全面建成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承載高質量生活的美麗家園。
四、規劃主要內容
《規劃》共十一章51節,規劃成果包括規劃文本、附表、圖件、說明、專題研究報告、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相關成果等,主要包括六個方面內容:
(一)強化底線約束。嚴格落實上級下達的三條控制線劃定及管控要求,樹牢國土空間規劃底線,規劃期內全縣耕地保有量不少于31.13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不少于27.96萬畝;全縣劃定生態保護紅線不少于245.82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不高于48.40平方千米。
(二)構建國土空間格局。尊重自然地理格局,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積極促進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建設,強化毗鄰縣區空間協同,深化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和池州市“一原一屏多中心”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構建“一屏四片、雙核一環”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一主四片多點”的農業空間格局、“一屏兩片五帶”的生態空間格局和“一核兩區多點”的城鎮空間格局。
(三)保護文化遺產彰顯特色魅力。構建“一帶兩區多點”的自然和歷史文化遺產整體保護格局,保護好九華山自然與文化雙遺產,保護好盤臺自然保護區以及歷史文化名鎮、傳統村落等多處歷史文化遺跡。落實并協同推進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建設,圍繞六大高端服務業態,細化環九華山片區文化旅游和休閑度假產業布局,支撐環九華山核心旅游板塊,彰顯九華山世界地質公園魅力,構建文旅融合的全域國土空間魅力格局。
(四)提升城鄉空間品質。以中心城區為引領,促進形成組團式、網絡化、集約型城鎮空間,構建“一核兩區多點”縣域城鎮空間格局。優化中心城區空間布局,完善公共服務設施,統籌安排教育、文化、體育、醫療、養老、殯葬等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合理安排居住用地,推進社區生活圈建設。嚴格城市藍線、綠線、黃線、紫線管控,連通藍綠開敞空間網絡,穩步推進城市更新。優化鎮村布局,科學布置鄉村產業發展空間,保障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空間,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圍繞三大主導產業,優化安徽青陽經濟開發區產業空間布局,加強公共服務和宜居設施配套,促進形成高品質產城融合空間。
(五)保障重大基礎設施。完善區域和城鄉基礎設施,構建多向復合、內聯外通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布局,支撐青陽加速融入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合肥都市圈、長三角城市群。優化水利、能源、礦產資源配置,保障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市政基礎設施布局,合理布局防災減災空間和設施,推進安全韌性智慧城市建設。
(六)落實區域重大戰略。落實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中部崛起等重大區域戰略,共同保護皖南生態屏障,提升自身開放聯動水平,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積極融入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建設,加強與池州中心城區及毗鄰縣區的統籌協調,共保生態空間,共聯交通網絡,共謀高質量發展。
答記者問
一、問:《規劃》相較于以往的城鄉規劃、土地規劃有什么不同?亮點有哪些?
徐科貝答: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兑巹潯穼⒅黧w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空間規劃融合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實現“多規合一”,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對交通、水利等各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國土空間規劃批準實施后,以往的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將不再執行。
《規劃》亮點較多:
第一,貫徹“多規合一”改革要求?!兑巹潯烦浞謱訃窠洕蜕鐣l展“十四五”規劃,對接各部門已經開展的專項規劃和各類用地需求,在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上統籌交通、水利、能源、民生、產業、旅游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空間布局,充分發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對空間類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
第二,體現筑牢底線、綠色發展的理念。《規劃》統籌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歷史文化保護線等各類空間發展底線,夯實全縣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國土安全的空間基礎。合理布局增量空間、優化盤活存量土地,加強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探索資源緊約束下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第三,積極塑造高品質國土空間。在縣域層面,保障農業空間、保護生態空間、優化城鎮空間,塑造魅力空間;優化城鄉空間形態,堅持山水文化景觀和城鎮鄉村融合發展,塑造自然文化相輝映的青陽特色城鄉風貌。在中心城區層面,按照“建設景區、站區、城區三區聯動的山水田園城市”的規劃原則,構建“一帶四廊五組團”的空間結構,形成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均衡、職住平衡、路網結構合理、藍綠空間連通的多中心、組團式空間布局;引入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合理安排居住用地,構建三級社區生活圈體系,優化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布局;系統建設公共開敞空間,穩步推進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公共空間品質和文化內涵。
第四,運用數字化管控手段,實現“數、線、圖”一致。我們不僅編《規劃》,還要將《規劃》確定的各類空間布局、控制線、指標、名錄、清單等管控要求數字化,納入省級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和“一張圖”系統,全面提升縣級自然資源和規劃智能化管理水平,確保規劃目標能落地、可考核、可追責。
二、問:前面的介紹中,提到《規劃》統籌劃定落實“三區三線”,請問“三區三線”的概念是什么?下一步我縣將如何貫徹落實?
徐科貝答:首先,什么是“三區三線”。在國土空間規劃中劃定“三區三線”,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要部署,是推進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重要內容,是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
“三區”是指農業空間、生態空間、城鎮空間三種類型的國土空間。其中,農業空間是指以農業生產和農村居民生活為主體功能,承擔農產品生產和農村生活功能的國土空間。生態空間是指具有自然屬性的,以提供生態服務或生態產品為主體功能的國土空間,包括森林、草原、濕地、河流、湖泊、灘涂、荒地、荒漠等。城鎮空間是指以城鎮居民生產、生活為主體功能的國土空間,包括城鎮建設空間、工礦建設空間以及部分鄉級政府駐地的開發建設空間。
“三線”是指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其中,永久基本農田是指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實施永久特殊保護的耕地。生態保護紅線是指在生態空間范圍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城鎮開發邊界是在一定時期內因城鎮發展需要,可以集中進行城鎮開發建設、以城鎮功能為主的區域邊界,涉及城市、建制鎮以及各類開發區等。
第二,嚴格“三區三線”實施管控。按照國家要求,“三區三線”劃定成果經批準后須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作為建設項目用地組卷報批的依據。為堅決維護“三區三線”劃定成果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國家出臺了相關文件,明確了相關管控要求。在永久基本農田管理上,永久基本農田經依法劃定后,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變用途。確實難以避讓的,應符合相關文件規定的允許占用的六種情形,并按要求做好占用補劃審查論證,補劃的永久基本農田必須是可以長期穩定利用的耕地。在生態保護紅線管理上,將生態保護紅線作為項目選址的剛性約束,規范了允許占用生態保護紅線的國家重大項目范圍和10類生態保護紅線內允許有限人為活動的具體類型、辦理流程、辦理要求等;在城鎮開發邊界的管理上,城鎮開發邊界一經劃定,原則上不得調整。因國家重大戰略調整、國家重大項目建設、行政區劃調整等確需調整的,依法依規按程序進行。在不突破約束性指標的前提下,允許城鎮集中建設區與彈性發展區布局調整。
三、問:為實施好《規劃》,下一步我縣將如何推進土地利用集約節約?
徐科貝答:土地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聚焦新發展階段中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新方向、新需求,秉持“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著力構建適應高質量發展的土地管理制度體系。
第一,落實規劃管控機制。本次《規劃》將節約集約理念貫穿于全過程,科學安排建設用地規模,高標準、高起點統籌編制園區、重點片區的單元詳細規劃,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進國土空間利用更加集約高效,走集約化、內涵式發展道路。我們將堅持規劃為先的土地利用機制,嚴格執行和落實好《規劃》,切實推進規劃落地見效。
第二,多舉措提高土地利用水平。一是嚴控建設用地增量。積極落實“增存掛鉤”機制,有效控制新增建設用地總量。建立項目及配套工程選址聯合會商比選制度,在項目選址、預審階段,按照省、市規定的用地標準審查用地規模和容積率等指標。堅持“土地要素跟著項目走”,統籌用好各類土地要素,加強對用地計劃指標實行精細化、差異化管理,精準保障全縣重點項目用地需求。二是提升土地使用效率。新上工業用地項目容積率一般不低于1.2,會同相關職能部門對擬出讓地塊準入產業要求、畝均投資、環保要求等土地使用條件進行聯合審查,嚴把建設用地準入關,合理確定用地規模。有序推進多方式供地、“標準地”出讓、“雙合同”監管等用地政策措施,深化畝均效益改革,實施工業項目差別化用地政策。鼓勵工業企業在現有用地上改擴建或拆舊建新,合理提高容積率、增加建筑密度等方式進行拓展使用。三是持續盤活存量。依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和鎂合金新材料產業基地建設等產業發展契機,積極采取上下聯動、部門協調,建立信息共享、會商機制,形成工作合力,不斷向存量土地要發展動能,向低效用地要發展質量,持續深入開展批而未供、閑置和低效用地調查清理和盤活處置工作。
四、問:《規劃》中提出要嚴格實施耕地用途管制,請問在耕地用途管制方面有哪些具體要求?
徐科貝答:謝謝你的問題。首先我想解讀一下什么是“耕地用途管制”。耕地用途管制指的是嚴格控制耕地轉為建設用地,嚴格管控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和農業設施建設用地。主要有五個方面的要求:
(一)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永久基本農田不得轉為林地、草地、園地等其他農用地及農業設施建設用地。嚴禁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和挖塘養魚;嚴禁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種植苗木、草皮等用于綠化裝飾以及其他破壞耕作層的植物;嚴禁占用永久基本農田挖湖造景、建設綠化帶;嚴禁新增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建設畜禽養殖設施、水產養殖設施和破壞耕作層的種植業設施。
(二)嚴格管控一般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永久基本農田以外的耕地為一般耕地。認真執行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十二條關于“嚴格控制耕地轉為林地、草地、園地等其他農用地”的規定。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及飼草飼料生產;在不破壞耕地耕作層且不造成耕地地類改變的前提下,可以適度種植其他農作物。
(三)嚴格永久基本農田占用與補劃。已劃定的永久基本農田,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變用途。非農業建設不得“未批先建”。能源、交通、水利、軍事設施等重大建設項目選址確實難以避讓永久基本農田的,經依法批準,應在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基礎上,按照數量不減、質量不降原則,在可以長期穩定利用的耕地上落實永久基本農田補劃任務。
(四)改進和規范建設占用耕地占補平衡。非農業建設占用耕地,必須嚴格落實先補后占和占一補一、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積極拓寬補充耕地途徑,補充可以長期穩定利用的耕地。
(五)嚴肅處置違法違規占用耕地問題。未經批準改變永久基本農田耕地地類的,應穩妥處置并整改恢復為耕地。未經批準改變一般耕地地類的,原則上整改恢復為耕地,確實難以恢復的,由縣級人民政府統一組織落實耕地占補平衡。要依法依規嚴肅查處違法違規占用耕地行為,涉嫌犯罪的,及時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