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經濟指標預計完成情況
1.規模工業增加值:1-6月份預計增長9.5%。
2.新增規企數:1-6月份新增18戶,規企總數達201戶。
3.工業投資:預計1-6月份預計完成工業投資37億元,同比增長3.6%;其中制造業投資36億元,同比增長3.1%;技改投資14億元,同比增長42.8%。
二、重點工作舉措
1.聚焦工業穩增長,夯實發展根基
上半年工業經濟平穩增長,1-6月份預計實現產值94億元。新增“小升規”企業17戶。推薦茂施科技等3家企業申報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九芙蓉臻味等10家企業申報省級創新型企業。
產業轉型穩步推進,鎂鋁輕合金首位產業預計上半年產值23億元,占規企總產值24.5%,新增規企2戶,金林新材料產值近10億元,京工建3.7億元,億盛源成功納規;高端裝備產業集群預計產值33億元,新增規企6戶。
助力企業申報項目,7家企業申報超長期國債項目,目前2家通過國家發改委審核。8家企業申報制造強省資金項目,2家通過省專家組審核,還幫助企業獲“免申即享”及評審類項目資金共695萬元。
開展“一區一業一樣板”數字化園區改造項目申報,完成66家規上企業數字化改造,58家規下企業數字化應用,10家皖企“登云”,建成“5G”基站55座。8家爐窯企業退出補償協議簽訂工作。泫氏鑄造等7家獲市綠色工廠認定,2家申報省綠色工廠。
礦山轉型成效顯現,4家礦山入選省級綠色礦山,還有4家正參與遴選。1-6月礦山產量838萬噸,同比下降17.4%。推進資源開采及深加工一體化大型項目3家。受理非煤礦山相關備案、審查共5家。
2.聚焦科技創新,增強發展動能
上半年開展科技創新政策培訓2次,400余人參加。企業創新梯隊不斷壯大,現有科技型中小企業131家、高新技術培育企業41家、高新技術企業77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家。
1-5月,規上企業填報研發費用1.45億元,投入強度1.99%,其中鎂鋁輕合金產業研發費用同比增71%;技術合同登記錄入16余項,總額2.11億元。
推進省級創新平臺創建,幫助3家企業申報省級研發中心,指導茂施農業科技申報省重點實驗室。產學研合作深化,涉及15個高校團隊,22名行業專家;產研院新增研發項目12項,研發資金預算4億元。
開展科技服務1360次,舉辦科技培訓108場次,培訓4950人次,服務企業200家,成功轉化科技成果90項,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三、存在問題
1.重點產業增長乏力。勝遠電源、泫氏鑄造等權重企業產值下滑,安徽寶鎂產值2.65億元,僅完成年度預期的17.7%。1-5月,全縣礦山產量(含基建工程量)557.3萬噸,同比下降32%,礦山企業總體產值下降11%;8戶爐窯企業因政策性關閉,產值下降5.5%,預計下半年資產交割后對鈣基產業穩增長影響將加深。
2.制造業投資增速放緩。一方面,去年同期制造業投資基數較高(34.9億元,占全年56億元的62.3%),其中寶鎂項目完成15.6億元,而今年1-6月預計僅8.5億元,同比減少7.1億元;另一方面,大項目數量少、質量不高,1-5月新增入統制造業項目18個,億元以上項目僅9個,10億元以上項目僅國風項目1個,在庫制造業項目87個,較去年底減少33個。
四、下半年工作安排
1.穩住底盤,夯實經濟基礎
建立“以月保季、以季保年”機制,監測核心指標,督導下滑行業領域,精準解決生產堵點。鼓勵企業滿產沖刺,推動月度納規項目提速;摸排“小升規”潛力企業建培育庫。加大培育,力爭新增省級“專精特新”企業7戶以上。開展“政策找企業”活動,清欠中小企業賬款。
2.攻堅項目,強化產業支撐
推進鑫力達科技等重點項目,三季度推動山中俏食品等6個項目入統,四季度推動九華富康等6個項目入統,力爭下半年新增入統制造業項目12個以上。支持企業建技術中心、產學研合作,爭取智能工廠、綠色工廠等項目申報獲批。
3.數字轉型,賦能智造升級
重點服務未開展數字化應用且有需求的規下制造業企業。聯合中電信數智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依托翼企智鏈工業互聯網平臺,預計為30余家中小企業提供數字軟件服務包,助力數字化轉型。
4.整治窯企,助推綠色發展
加快石灰爐窯企業整合收購,處理好第一輪已簽協議企業遺留問題。推進第二輪瑞祥等4戶企業的資產評估、收購談判及協議簽訂。鼓勵A、B類企業自愿退出,推動非礦產業綠色轉型,實現石灰加工行業“減量、提質、增效”。
5.嚴管礦山,規范安全生產
落實安全職責,督促企業建安全制度。嚴控非煤礦山新增產能,動態監測生產,嚴禁“三超”行為。嚴格項目審批監管,鼓勵礦產品本地深加工,推進產能淘汰和轉型,深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培育示范礦山。
6.科創引領,增強發展活力
健全“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培育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梯次培育體系,實施規上企業“雙清零”行動,力爭高新技術企業突破85家。發揮寶鎂鎂基新材料安徽省產業創新研究院作用,整合科創資源開展技術攻堅。支持企業創新平臺升級,鼓勵市級研發中心申報省級,推動茂施農業科技創建省級重點實驗室。探索多元化技術合同辦理模式,組織培訓,規范企業研發費用填報,引導企業以需求為導向開展產學研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