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奇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關注民辦職業培訓,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提案收悉,現就辦理情況答復如下:
一、我縣民辦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基本情況。
我縣目前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的機構共有三所,分別為池州市旅游學校、九華山旅游學校和長城職業培訓學校,其中公辦的職業培訓機構為池州市旅游學校,民辦的職業培訓機構為九華山旅游學校和長城職業培訓學校。
二、職業培訓工作中主要措施和做法。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項培訓措施得力。每年年初,我局就針對職業技能培訓組織召開專題會議,明確工作目標,精心安排部署,確定各項培訓工作負責人,并及時制定相關工作實施方案,采取得力措施,確保全年培訓工作順利進行。
(二)合理設置培訓專業,多渠道多形式開展培訓。根據我縣機電首位產業政策,積極為招商引資企業做好服務,堅持農民工技能培訓與我縣經濟發展及用工服務相結合,不斷加強對培訓機構培訓工種設置的引導,既要面向市場需求,又要緊緊圍繞本地緊缺工種開展培訓,為縣域經濟發展培訓適用人才。一是加強企校合作,開展委托培訓,實行校企聯合制定培訓計劃、共同開發教材、組建教師隊伍,實施教學活動。促進產教深度融合,在課程開發上突出企業技能水平,體現出就業導向和職業特征,以企業典型的工作任務為載體,實施靈活機動的培訓,我局引導長城職業培訓學校開展有針對性和適用性的培訓。二是以技能大師工作室為人才培養基地,企業通過基地直接開展員工培訓。三是開展了以就業為導向的技能培訓,開設了電子商務和家政服務等工種的培訓,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四是圍繞我縣旅游經濟發展,引導培訓機構和旅游企業開展的餐飲、客房服務等工種,提升了我縣旅游經濟品味,促進了我縣旅游經濟的發展。
(三)主動聯系,加強協調,積極開展校企對接服務。我們要求開發區管委會、各鄉鎮人民政府在全縣范圍內對所需培訓企業進行摸排,開展培訓。無資質開展培訓的企業由企業委托培訓機構選派優秀教師到企業進行授課,授課方式采取PPT直觀教學,將最新的技術成果帶到課堂,為企業的后續發展注入新活力,達到了校企合作雙贏的效果。
(四)營造氛圍,加強宣傳,提高社會群眾知曉度。一是建立宣傳櫥窗。我局建立相應宣傳櫥窗進行對外宣傳,同時也要求各鄉鎮政府、開發區以及定點培訓機構也建立相應宣傳櫥窗,并將此項工作作為對鄉鎮政府考核以及定點培訓機構認定條件之一。二是發放宣傳材料。我們印制了《致全縣勞動者的一封信》,在做好縣里發放工作的同時也發放到每個鄉鎮勞動保障工作事務所和村級工作站,并要求發放到各村民手中。對各定點培訓機構印制的招生手冊和廣告中也要求留一定的篇幅來宣傳農民工技能培訓。三是開展網絡宣傳。在網站長期進行技能培訓相關內容的宣傳和報道,同時在我縣影響面較大的青陽論壇也不定期發一些宣傳貼和信息,讓更多的網民了解。四是手機群發信息宣傳。利用手機群發信息平臺對就業技能培訓相關政策進行宣傳,讓更多的農民知道相關培訓政策。
(五)強化培訓服務,做好培訓后就業工作。培訓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參訓人員更好的轉移就業,為此我局在培訓期間全面調查每一名參訓人員的就業意向,填寫求職登記表,培訓后由培訓機構和就業管理局為每一名參訓學員推薦相應的就業崗位,每年培訓后學員的就業率達到80%以上。
三、下步工作措施
(一)狠抓培訓機構的監督檢查,保證培訓質量的提升。一是聯合財政、教育等相關部門,建立專兼職相結合的監管隊伍,明確監管任務,落實監管責任,實施有效監管。定期或不定期組織開展實地調查、電話回訪對職業培訓工作的專項檢查,采取培訓一期核查一期的方式,對檢查不合格的要立即整改,并停止補貼資金的撥付,用扎實的工作成效讓參訓學員感到滿意,學到真正的技能。二是建立相關的QQ群、微信群,對每一個培訓班實行適時視頻發布,確保培訓措施落到實處。三是強化民辦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的年審工作,由就業培訓股牽頭、勞動執法大法和就業管理局配合成立工作組,對我縣所有民辦培訓機構進行全面檢查,堅決取締無資質、無場地、無師質力量的小培訓個體,幫忙正規培訓機構規范辦學行為,提高辦學質量。
(二)摸清底數,開展針對性培訓,合理引導就業。針對農民工技能單一,開展一次農民工技能信息調查,做到技能精準摸底,面向不同類型的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開展各具特色的培訓。同時加大人才培訓力度,對已在崗農民工,開展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對有創業意愿并具備一定創業條件的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開展提高其創業能力的創業培訓。
(三)開展培訓質量的績效考核。建立健全我縣各培訓機構培訓質量的績效考核制度,強化培訓機構日常管理,落實中央、省、市各項管理規定,將誠信體系納入績效考核內容,用制度去規范職業培訓機構的辦學全過程,讓農民工獲得真正的技能。
青陽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2020年7月28日
聯系單位及電話:青陽縣人社局0566-5022644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主辦單位:青陽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承辦單位:青陽縣數據資源管理局
運維電話:0566-5038187 不良信息舉報 中國互聯網協會
皖ICP備05015023號-1 皖公網安備 34172302000005號 網站標識碼:3417230025 本站支持IPV6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