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一年,做好各項工作意義特殊、責任重大。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圍繞省委“七個強省”建設、市委“七大行動”部署、縣委打造全市“兩個副中心”要求,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爭當綠色轉型排頭兵,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堅定走好新時代新河高質量發展新路。
綜合考慮,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350萬元,同比增長8%;完成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速1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2億元,同比增長10.5%;新增規上企業5個。
(一)全力以赴擴投資、強招引、優環境,在加快匯聚發展動能上展現更大作為。強化“今天的項目就是明天的產業,今天的投資就是明天的產出”這一認知,深入學習貫徹省市縣委“新春第一會”會議精神,自覺把項目建設、“雙招雙引”和營商環境建設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項目建設加速度。繼續優質服務“一號工程”,為寶鎂正式投產保駕護航,全力服務“縣長工程”寶鎂廊道建設。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深化“項目年”活動,完善項目全生命周期、全要素保障服務機制,全力做好在建項目調度,確保安能、鑄鑫、鴻博、鴻昇等項目如期投產達效。持續提升園區承載力,優化園區發展空間,推進新木園協同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做好“僵尸企業”盤活、閑置資源利用。推進園區民營企業圍繞產業鏈不斷強鏈補鏈延鏈。
“雙招雙引”出實招。圍繞主導產業和首位產業,依托流體設備制造產業集群優勢,加大以鏈招商、以商招商,在引進帶動力強的鏈主、鏈核、鏈源企業上奮力突圍,力爭全年新引進省外億元以上項目4個,其中鎂鋁輕合金產業鏈項目2個,到位資金不少于21億元。深化校企融通,加強高校創新團隊合作,發揮企業實驗室硬件優勢,促進創新成果轉化,因地制宜培育新質生產力。創新引才方式,發展柔性引才機制,招引更多“周末專家”“假期人才”,深化“以才引才、以才招商”,吸引更多在外成功人士“回流”、外來優秀人才“入流”。
營商環境上臺階。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永不竣工的工程”,深化溫“新”品牌服務,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激發經濟活力。提升工作效能,施行領導掛鉤服務企業機制和“全程代辦”機制,常態化開展“助企紓困”行動,落實惠企政策“免審即享”。強化要素保障,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企業“拎包入住”,完成供地180畝以上。弘揚企業家精神,切實保護好企業合法權益,選樹一批優秀企業家,大力宣傳營商環境典型案例。
(二)全力以赴強農業、美農村、富農民,在加快推進鄉村振興上展現更大作為。深刻領會中央一號文件精神,讓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高質量發展現代農業。扛牢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全力做好“三頭三尾”增值文章。新增耕地100畝,確保糧食種植面積不少于3.57萬畝。聚焦九華黃精“一縣一業”和特色農產品培育,完成稻漁混合種養600畝以上,新增九華黃精種植1300畝以上,皖南土雞養殖100萬羽。加速推進農業轉型升級,扶持壯大龍頭企業,做強東山源等農特產品深加工企業,建成育秧工廠1個。
高品質建設和美鄉村。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持續推進人居環境整治,鞏固美麗集鎮建設成果,高標準建設楊梅橋村滕家沖中心村,重點謀劃十里崗村里六房美麗鄉村點,建成“和美家園”2個,美麗宜居村莊5個。推進農村“三大革命”,新建改廁116戶,提升80戶,加快鄉村污水處理提升,落實勁旅公司季度考核機制。持續完善水利設施,實施東山水庫灌區和童埠圩灌區改造工程,飲水工程改造升級4公里,鞏固基層防汛抗旱應急能力標準化建設。建好“四好農村路”,實施安山四組至G318國道升級改造工程、農村公路安防建設7.2公里。深化移風易俗,開展文明婚慶、文明祭掃、文明殯葬行動,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高標準推進富民強村。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優化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積極申報財政銜接項目,銜接資金向產業傾斜。鞏固鄉村振興創業園建設成果,發展“入駐企業+村經濟合作社”運營模式,壯大集體經濟。
(三)全力以赴守底線、強治理、筑安全,在加快建設生態文明上展現更大作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讓新河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
以更嚴要求推進環境治理。強力推進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全面開展銷號工作“回頭看”,削減存量、遏制增量。高站位開展環境領域排查整治百日攻堅行動,常態化落實鎮域企業和農村環境問題大排查大整治。強化秸稈禁燒宣傳工作,創新秸稈處理方式,建設秸稈標準化收儲點項目。
以更高標準推進生態建設。嚴格落實林長制,大力實施綠化提升行動,繼續推進人工造林、森林撫育工作,完成國土綠化項目撫育管理。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常態化開展“五清四亂”專項整治行動,以更完善管理機制和更廣泛的社會參與,實現河流的持續保護和發展。
以更強力度守牢安全底線。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進一步完善自然災害、重大事故等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抓好應對防范。強化企業監管,壓實安全生產責任,認真排查隱患,狠抓工作落實,持續推進網格化包保制度和“安全生產月”活動,強化企業及從業人員安全生產意識。落實安全生產“案例教育法”,縱深推進安全教育“五進”活動。
(四)全力以赴惠民生、解民憂、促和諧,在加快增進百姓福祉上展現更大作為。始終堅持把群眾關心的“關鍵小事”當作政府的頭等大事,真正把民生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
用心辦實事。突出就業優先導向,積極宣傳小額擔保貸款等就業創業政策,營造良好創業氛圍,鼓勵能人志士回鄉創業,加大重點群體就業扶持力度,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和實用技能培訓。深挖企業人才需求,常態化舉辦專題招聘會,為企解決用工難題。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傳承新河“非遺”文化,將移風易俗、鄉風文明融入文化活動。
用力強保障。兜底民生底線,落實低保和特困人員供養政策,深入推進社保、醫保全民參保,實現應保盡保。做好“一老一小”保障,做優養老服務,鞏固優質醫養結合示范中心建設成果,發展特色養老和醫養結合模式,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等群體的關愛保護,有效解決群眾生活中遭遇的臨時性、突發性、緊迫性問題。
用心促和諧。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和“浦江經驗”,發展三治融合的基層治理體系,把矛盾化解在源頭、問題解決在當地、隱患消除在萌芽。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加大“數字新河”平臺宣傳推廣力度,提高利用率,將領導干部帶案下訪與調查研究相結合,全面提升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持續打擊新型電信網絡詐騙等違法行為。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