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縣委、縣政府決策部署要求,聚焦經濟高質量發展、鄉村全面振興和百姓安居樂業,努力繪就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活力更強、優勢更顯的“醉美杜村”新篇章。
2024年全鄉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1億元,其中,工業投資2000萬元;完成規模工業產值5000萬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00萬元,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24724元,增長9%;新引進省外億元項目2個,其中鎂鋁輕合金產業相關項目1個,省外億元項目到位資金5.5億元。重點抓好以下四個方面工作:
(一)全力抓招商、建項目,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
省市縣鄉“新春第一會”已吹響大抓招商、抓大招商的沖鋒號,我們要扭住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一要立足全縣一盤棋思想,聚焦鎂鋁輕合金首位產業和文旅康養產業,依托杜村在外成功人士,全方位收集招商信息,開展以商招商、鄉賢招商、飛地招商、駐外招商和產業鏈招商,抓好項目儲備和引進落戶,努力招引鎂鋁輕合金產業鏈下游項目。全面整合推介鄉域有效旅游資源,全局謀劃文旅康養項目,推動云龍大健康產業遷移項目和陌上星空特色民宿文化旅游綜合體二期項目落戶。二要高質量完成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扶持培育山中俏、東仁醫療、興祥機械等企業發展壯大,力爭新增規上企業1家,繼續加大對原有規上企業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續深化“項目年”活動,加快推進已落戶項目建設進度,確保年產6700噸綠色食品深加工2號廠房預制菜項目、年產10000臺艾灸儀器項目,興祥機械、東仁醫療、恒隆鞋業二期等項目按期完工。切實提高杜村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及工業、技改投資,規上工業產值和增加值,財稅貢獻率等經濟指標。三要全面落實惠企助企政策,著力營造人人重視營商環境、人人都是營商環境、時時處處都講營商環境的良好氛圍,提供全方位全流程全生命周期“金牌店小二”式服務,以更優服務讓企業家暖心放心舒心,進一步打響服務有“杜”營商環境品牌。
(二)全力抓產業、謀振興,繪就鄉村發展新藍圖。
立足文旅鄉鎮發展定位,堅持以省市縣旅游高質量發展大會精神為指引,細致謀劃產業布局,推動農文旅產業提檔升級。一是按照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的思路,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做大做強以九華黃精為主,以黑木耳、黑糯玉米等農特產品為輔的特色產業,與農業高校、科研機構和農業上市公司加強對接,深化高校-企業-政府合作,不斷提高產業附加值和品牌值,促進農業全鏈條融合發展。二是全力配合S358和青陽通用機場建設,爭取早日通車通航;積極申報旅游專項債項目,建設鄉村旅游驛站和游客集散中心,圍繞八都河沿線打造旅游景觀帶,謀劃和爭取全鄉交通能級大提升項目,抓好“點、線、面”整體環境優化升級,進一步改善杜村交通和旅游基礎設施狀況。三是持續加強古村落、古建筑修繕保護與活化利用,依托西河大禮堂、農耕文化園、劉氏家風家訓館等加強歷史底蘊挖掘和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力度。同時盤活各村現存老民居、老校舍、老村部等閑置資產,在不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的情況下,支持企業獨立或合作開發打造小而精的民宿體驗文旅項目,大力培育高端民宿等新業態新模式。四是充分發揮杜村豐富獨特的旅游資源優勢、多姿多彩的民間文化優勢和遍地開花的文旅項目優勢,因地制宜打造鄉村旅游線路,形成山上觀光祈福、杜村休閑度假的錯位發展格局。持續舉辦“青山之陽·九華原鄉旅游季”系列活動,不斷豐富品牌內涵,打好“九華牌”,融入“大黃山”,著力推動杜村旅游高質量發展。
(三)全力補短板、強提升,打造和美鄉村新亮點。
一是高質量完成紅星、畈里、建新3座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對我鄉范圍內的6座水庫開展區域劃界工作,區分壩體與農地,進一步優化水庫管理工作。積極籌備第二水廠建設工作,提高全鄉用水保障能級。二是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決落實“雙碳”政策,嚴格落實“五控”措施。深化河湖林長制,持續加大污染防治和水資源保護力度,認真開展秸稈禁燒巡查,不斷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推進流失耕地、撂荒耕地、農村自建房和增減掛排查整治工作,堅決扛牢耕地保護責任。三是大力實施“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立足村情實際,結合環九華鄉村振興五彩綜合示范帶建設,以紅光村為主體打造和美鄉村精品村,高標準做好灣里、輝館2個和美鄉村中心村建設及2024年和美家園創建工作,圍繞“點上有風韻、線上有風光、面上有風景”建設目標,以點串線、擴線成面,形成彰顯徽風皖韻的宜居宜業宜游和美鄉村風景線。四是牢固樹立“小廁所、大民生”理念,高標準推進“廁所革命”,嚴格按照時序進度保質保量完成44戶新增改廁及30戶改廁提升工作,常態化開展戶廁排查整改和長效管護等工作,用農村“小改廁”實現人居環境“大提升”。
(四)全力守底線、強治理,開創和諧杜村新局面。
一是推深做實防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確保“三保障”和飲水安全問題及時發現、快速處置、動態清零,扎實做好脫貧人口十項增收舉措,加強銜接資金項目督導,提高資金使用質效。二是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政策,認真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殘疾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做好醫保等相關政策解讀和落實,不斷減輕群眾醫療費用負擔;擴大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覆蓋面,推動全民參保;扎實開展低保、五保評審和殘疾人、婦女、留守兒童關愛工作,確保各項惠民政策落到實處。三是繼續開展“好兒女”“好媳婦”“好公婆”“五好文明家庭”評選工作,倡導崇尚勤儉節約,反對大操大辦的社會風氣,深入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群團組織參與社會治理和公眾服務,認真做好民族、宗教、武裝、科教等工作。四是學習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浦江經驗”,堅持鄉村干部進組入戶,健全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主動排查化解矛盾糾紛,堅決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壓實信訪工作責任,認真抓好初信初訪,加大信訪積案化解力度,做到減存量無增量,確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五是扎實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嚴格落實安全生產屬地管理責任,持續深化重點領域安全隱患排查整治,有效防范和杜絕各類事故發生。加強應急隊伍建設,持續開展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增強群防群控群治意識,全面提升安全生產工作水平。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