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化生產線將一只肉雞精細分割,精準對接多元市場;智慧化鴨舍里,數萬只蛋鴨在恒溫恒濕、光照可控的環境中“安居樂業”……在青陽縣,一場由科技驅動、貫穿全鏈的現代農業變革正蓬勃興起,傳統養殖業在這里煥發出全新的生機與活力。

在位于喬木鄉的智慧籠養蛋鴨項目現場,傳統養殖場景被徹底顛覆。鴨舍入口處的大屏,實時顯示并調控著溫度、通風、光照等各項參數,如同整個空間的“智慧大腦”。

“我們全程采取電腦控制智慧化養殖,實現飼料自動拌合上料,飲用水凈化供給,鴨蛋、糞污自動化收集,養殖區機器人巡檢。”投資該項目的青陽縣山橋生態農業科技發展中心技術總監黃偉介紹道。這種數字化管理模式,不僅將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更實現了生產效率和品質的飛躍。目前,3棟鴨舍的8.6萬只蛋鴨日均產蛋達9000斤,且供不應求。待項目全部投產后,年產值有望突破1.1億元,生動展示了科技對生產前端的強大賦能。

在前端養殖環節被科技重塑的同時,后端的加工環節也正經歷著深刻的價值鏈升級。位于楊田鎮的安徽天楊食品有限公司皖南土雞加工車間內,一條全自動生產線正高速運轉,井然有序。從活雞上掛、宰殺、脫毛、預冷到分割、包裝,整條流程無縫銜接,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人工干預,實現了標準化高效生產。
“這條生產線日均處理能力接近2萬只,”天楊食品有限公司行政主管阮蘇敏介紹道,“今年以來,公司已累計屠宰肉雞400萬只、肉鴨50多萬只,產能規模持續擴大。”

而真正的價值飛躍,發生在精深分割環節。通過精細化分割技術,將一只雞分解為雞胸肉、雞翅、雞腿等不同部位,精準地供應給餐飲、商超、電商等不同渠道,幾乎沒有浪費。這極大地提升了產品附加值和產業競爭力,推動傳統屠宰業向高效、高值的現代農產品加工業全面轉型。
智慧養殖與精深加工,正相互銜接,共同勾勒出一條從“農場”到“餐桌”的現代化農業產業鏈。這種“科技賦能、鏈式發展”的模式,有效提升了全產業鏈的資源利用效率和抗風險能力,成為驅動青陽縣現代農業實現強勁躍升的核心引擎,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澎湃動能。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