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真的是青陽縣博物館嗎?為什么門口的石碑上刻著‘濟陽曹氏宗祠’?”這是很多游客來青陽縣博物館參觀時最大的疑惑。每當這時,工作人員總是會十分熱情地將一段故事娓娓道來……
原來,青陽縣博物館的前身正是經過搬遷復原后的濟陽曹氏宗祠。濟陽曹氏宗祠始建于明末清初,原址在青陽縣陵陽鎮濟陽村,為五開間磚木結構,通面闊22.6米,進深三進65.75米,建筑面積約1500平方米,由門樓、曲廊、亭堂(明倫堂)和寢樓組成,整個宗祠彰顯了皖南地方建筑的獨特魅力。在歷史的長河中,濟陽曹氏宗祠見證了無數風云變幻。抗日戰爭的烽火歲月里,它曾化身為戰地醫院,救死扶傷,承載著民族的希望與堅韌;日軍投降后,它又轉身成為培育未來希望的搖籃——校舍;及至和平年代,自1962年至1983年間,更是擔綱備戰鹽庫的重任,默默守護著國家的安寧。一磚一瓦,一木一石,都鐫刻著歷史的印記,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與不朽的傳奇故事。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濟陽曹氏宗祠一度面臨年久失修、瀕臨倒塌的困境。為了保護這一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古建筑,青陽縣決定對其開展易地搬遷復原工作。在國家和省、市的支持下,于1991年底啟動搬遷復原工作。
“老一輩人為了修繕古建筑真是盡心盡力,有些人甚至直接住到了工地上。”如今已經80多歲的老館長王博華回憶說,當時縣文化局在文化系統內抽調了一些具有美術功底的工作人員參與曹氏宗祠的修繕以及博物館的建設,為了節約資金,大家既當“設計師”又當“工匠”,細致入微地修復每一處細節,期盼著這座宗祠早日重新煥發新的生命力。1994年初,搬遷復原工作正式完成,原本瀕臨倒塌的濟陽曹氏宗祠得以修復,并被改建為青陽縣博物館。
“從搬遷、修繕、建館、布展,一共花了不到100萬元?!痹擆^工作人員周蟒介紹,將古老的宗祠改建為現代博物館,在當時是我國縣級博物館建設的一種嘗試和探索。這一創新舉措真正做到了用一筆錢完成宗祠修繕保護與博物館建設兩件大事,不僅保護了珍貴的古建筑,也為其賦予了新的文化價值,使其成為一座集研究、展覽、觀賞于一體的傳統文化寶庫,廣受百姓贊譽。
不久后,受濟陽曹氏宗祠搬遷修繕再利用的成功啟發,該縣陸續將孝思堂(陳氏宗祠)、陳良臺孝義牌坊也搬遷至青陽縣博物館,并與濟陽曹氏宗祠一同被納入濟陽曹氏宗祠古建筑群,上報至國家文物局。2013年,濟陽曹氏宗祠古建筑群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搬遷復原后的濟陽曹氏宗祠古建筑群,不僅保留了原有的歷史風貌,更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全部作為青陽縣博物館對外開放。目前,這座博物館擁有館藏文物1679件,一級品6件,二級品9件,三級品229件。其中,一對元代青花兔紋帶座凈瓶尤為珍貴。2008年征集的青銅大鐃為國內罕見,吸引著各地游客前來參觀。
采訪當天,雖然天氣炎熱,博物館內依舊人流不息,他們或攜家帶口,或獨自前來,共赴這場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老人蘇方財說:“博物館是一個地方的‘家史’,現在正好放暑假,所以帶著外孫來了解青陽的歷史。”
工作人員桂檄介紹,如今的濟陽曹氏宗祠,雖已變換身份,但魅力依舊不減。作為青陽縣博物館的前身,它是一個展示青陽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更是一座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引領著人們穿越時空,感受那份跨越百年的文化底蘊與獨特魅力。建館后,這里不僅常年向游客展示青陽縣歷史文物,還相繼舉辦了“躍動江淮”安徽體育圖片聯展、三星堆·長江流域青銅文明聯展、青陽縣法治農民畫展、青陽縣首屆民間手工藝藝術品展等各類展覽30余次,向游客宣講歷史文化、廉潔文化、孝道文化、奮斗精神,每年接待游客3萬人次左右。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