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火映亮凌晨4點的青陽,油脂滴在炭火上滋滋作響,這是吳家輝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刻。
2004年,當吳家輝推著鐵皮車在青陽街頭叫賣烤鴨時,這位異鄉人不會想到,20年后的自己會成為青陽縣吳氏茶鴨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更不會想到,他的烤鴨會為這座皖南小城帶來一絲鮮甜的風味。

1981年,吳家輝出生于江蘇南通的一個普通家庭。17歲時,他離開南通前往南京闖蕩,在多家飯店打工,從鹵菜制作學起,開啟了謀生之路。2004年,吳家輝在南京某飯店工作時與青陽籍女孩田珊相戀。兩人當年結婚,并一同返回青陽創業,兩人的兒子也在這一年出生。
“2004年,我辦了很多事情,娶妻、生子、創業,想想還是很感慨的。”談及過往,吳家輝推推自己的眼鏡,守著一堆爐火,向記者簡潔地說出自己的心路歷程。
所謂簡約不簡單,即便是在一座縣城,想闖出一番事業,也是需要艱苦的付出。青陽人的味蕾,向來是挑剔的。九華山的泉水滋養出的口味,偏鮮嗜辣,對甜味有著天生的抵抗力。當吳家輝帶著南京風味的烤鴨出現時,當地人的評價直白得可愛:“這鴨子怎么甜兮兮的?”
怎么辦?轉變來自一位直爽的阿姨,“小伙子,我們青陽人不愛太甜,偏愛吃辣,你得改改。”這句話點醒了吳家輝。從此,他開始了長達一年的口味改良。
減糖增辣、加咸提鮮,熟稔本地人口味的田珊,細心幫助吳家輝用青陽本地的辣椒、花椒重塑了烤鴨的味型,又加入當地米酒去腥增香。最重要的堅持是絕對不用凍鴨,用每天凌晨兩點配送的活鴨保證肉質鮮嫩。
“鴨子好不好,是烤鴨的根。”這是吳家輝始終堅持的理念。一只只從銅陵、宣城等地養鴨場送來的活鴨,在吳家輝的烤爐里完成了從南京到青陽的風味遷徙。
“那時候,我和妻子兩個人一起忙活。去菜場買鴨買東西,鴨子買回來還要自己掏取內臟。”夫妻二人在自己的婚房復式樓的頂層搭建起小型加工點,天天凌晨2點起來開始干活。在這段艱難的歲月,外表穩重、內里踏實的吳家輝對田珊的辛苦付出銘記在心。

每天凌晨四點,吳家輝總會點燃爐火。視頻截圖
2008年前后,吳家輝租用一處固定店面,夫妻倆終于結束了流動擺攤的生涯。隨著對本地口味的深度把握,他的單店日銷烤鴨逐步穩定在100只左右,產品矩陣擴展到豬頭肉、鴨頭等品類。不僅如此,他堅持活鴨配送、制作,對于供應鏈的嚴格要求,為自己的好口碑打下基礎。
2015年,吳家輝的烤鴨事業迎來第二次轉折。他的岳母拿出家傳的茶鴨手藝:“用紅茶、綠茶腌,試試看。”這道藏在民間的美食,成了吳家輝打開非遺大門的鑰匙。
茶鴨的制作工藝復雜得令人咋舌:先腌制、再油炸,然后鹵制,最后熏制,前前后后要6個多小時。紅茶增色、綠茶提香,再加上青陽特產九華黃精增加回甘,一道融合了茶香與鴨肉鮮美的地方美食就這樣誕生了。
“這手藝以前是糊口的,現在年輕人不愛學。”岳母的這句話,讓吳家輝感受到了傳承的重量。他把岳母的茶鴨配方量化標準化,每十只鴨放多少紅茶、多少黃精,都精確記錄,讓這道家常菜走上了非遺申報之路。
2024年10月,“吳氏茶鴨”成功入選青陽縣第四批非遺名錄,一道家常菜實現了向文化傳承的華麗轉身。
從鐵皮車到6家分店,吳家輝的創業史是一部用爐火寫就的堅持史。最初三年,他每天推著鐵皮車穿梭在青陽街頭。后來在復式樓頂加工,每天拎著幾十斤鴨子爬樓梯。2008年租下第一個店面時,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從南京買來專業烤爐。
“3個爐子,每個能烤15只鴨子,都是從南京買的,讓貨運公司拖過來的。”設備升級了,工藝卻不敢有絲毫馬虎。烤鴨得先煮熟、再烘干,最后入爐烤,單烤就要2小時。吳家輝每天凌晨4點起床烘鴨子,一天要忙六七個小時。
如今,吳家輝的熟食店每天能賣出100只普通烤鴨,茶鴨因為工藝復雜,每天只能限量供應10只,往往剛出爐就被老主顧搶購一空。他的烤鴨店,早已成為青陽人味覺記憶的一部分。
傍晚時分,吳家輝的店門口又排起了長隊。老顧客熟悉地打著招呼,新顧客好奇地張望著烤爐里旋轉的鴨子。烤鴨的香氣混著微風,飄散在青陽的大街小巷。
“就在青陽扎根了,這兒山水好、人好,我沒啥不知足的。”吳家輝的笑聲混著烤鴨的香氣,飄散在青陽的暮色里。這片土地的煙火氣,早把手藝熏透了,也把異鄉人“焐”成了自家人。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