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扎實推進2022年青陽縣就業促進工程,根據《安徽省就業促進工程實施方案》,制定《青陽縣就業促進工程實施方案》如下: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穩就業”“保居民就業”決策部署,堅持把就業作為最大的民生,以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為主要目標,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容量,確保全縣就業局勢持續保持穩定。
二、目標任務
(一)選擇2個社區試點推廣“三公里”就業圈,通過購買服務方式,強化就業服務對接,促進就業困難人員就近就業。
(二)組織110名畢業前6個月的高校學生、離校2年內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及其他16-24歲失業青年等,到企業參加3-12個月的就業見習。
(三)全年組織招聘會90場,服務企業不少于600戶次,達成意向數不少于800人次,促進高校畢業生、農民工、技能人才等各類求職者就業,緩解企業“招工難”,優化營商環境,助力“雙招雙引”和七大新興產業發展,服務“提質擴量增效”行動計劃,為求職人員和用人單位搭建平臺,促進供需精準對接。
三、實施內容
(一)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兜底計劃
1.對象范圍。以試點社區三公里范圍內的勞動者、小微企業為重點服務對象,創新“政府主導推動、社會力量參與、線上線下聯動”的公共就業服務模式,線上運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化技術,線下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就業服務,線上線下服務聯動,促進供需精準對接,為服務對象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共就業服務,達到“三公里”內享受公共就業服務、實現就業的工作目標。
2.對接機制。結合實際實施“三公里”就業圈模式,創新服務供給模式,向社會組織、企業、機構等社會力量購買公共就業服務。通過委托方式引進第三方服務機構運營“三公里”就業圈,有序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就業服務供給。依托現有公共就業服務、公共招聘系統,采取市場化運營模式,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完善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
3.補貼辦法。
穩定就業服務補助。對運營機構組織重點群體穩定就業并簽訂6個月以上勞動合同、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6個月以上;或簽訂6個月以上勞務協議、購買人身意外保險6個月以上,且在安徽省智慧就業服務平臺中進行就業登記或勞動用工登記備案,根據就業人數,由就業補助資金給予運營機構穩定就業服務補助,具體補助標準和范圍按照安徽省購買基層公共就業服務指導目錄執行。服務同一名勞動者多次、或不同崗位穩定就業的,補助次數每年每人不超過一次。
靈活就業服務補助。對運營機構組織重點群體以非全日制、臨時性和彈性工作等靈活形式實現就業,從事有穩定收入的勞動、連續3個月以上,月收入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且在安徽省智慧就業服務平臺中進行就業情況記錄,根據就業人數,由就業補助資金給予運營機構靈活就業服務補助,具體補助標準按照安徽省購買基層公共就業服務指導目錄執行。服務同一名勞動者多次、或多崗位靈活就業的,補助次數每年每人不超過三次。
就業援助服務補助。對運營機構引導經營實體開發公益性崗位,組織公益性崗位對接,服務就業困難人員到崗就業,且在安徽省智慧就業服務平臺中進行公益性崗位開發、就業登記、勞動用工備案、就業服務等情況記錄,由就業補助資金按規定給予經營實體公益性崗位社保補貼和崗位補貼;對運營機構幫扶就業困難人員就業的,根據就業人數,給予運營機構就業援助服務補助,具體補助標準按照安徽省購買基層公共就業服務指導目錄執行。
(二)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見習幫扶計劃。
1.對象范圍。就業見習對象為畢業前6個月的高校學生、離校2年內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和16-24歲失業青年等,見習期間為3-12個月。
2.對接機制。縣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機構征集匯總就業見習基地和見習崗位信息,通過網站、青陽就業公眾號等媒體廣泛發布。符合條件的人員向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機構提出就業見習申請。組織開展就業見習對接會,或推薦符合見習條件的高校畢業生到見習基地參加就業見習。
3.補貼辦法。見習期間,對見習單位按照每人每月不低于2000元標準給予見習人員基本生活補助的,給予見習單位按照每人每月1400元的標準補助:見習單位為見習人員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按照每人100元給予補助;同時給予見習單位每人200元標準指導費補助;對見習期滿后與見習畢業生簽訂12個月以上勞動合同并繳納社會保險的,給予見習單位每人1000元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所需資金從就業補助資金中列支。各見習單位可結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適當提高見習單位基本生活補助標準。
(三)求職用工精準對接計劃。
1.對象范圍。重點面向高校畢業生、農民工、技能人才等各類求職者,緩解市場主體“招工難”、助力“雙招雙引”和七大新興產業發展,服務“提質擴量增效”行動計劃,促進供需精準對接。
2.對接機制。縣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機構匯總企業招聘崗位信息,并通過微信公眾號、網站、安徽公共招聘網等多種渠道廣泛宣傳。舉辦線上線下“2+N”招聘會,組織開展人力資源“10點鐘服務”,為勞動者求職和用人單位招工搭建對接平臺,推薦符合條件的求職者與用人單位進行對接。
3.補貼辦法。對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加強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網絡系統建設給予就業創業服務補助。對基層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承擔的崗位對接等免費公共就業服務,根據工作量、專業性和成效等,給予就業創業服務補助。對公共就業創業服務機構與高校開展的招聘會等公共就業服務專項活動,根據服務人數、成效和成本等,給予就業創業服務補助。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政策宣傳解讀。全面梳理就業政策,創建就業政策庫,面向重點群體、用人單位、園區等宣傳就業政策及服務信息。通過官方網站、公眾號、主流媒體等渠道廣泛發布政策服務信息,加大就業促進工程宣傳力度。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等群體,要運用大數據技術動態分析、實時感知需求,有針對性地推送符合其需求的有效政策信息,促進就業政策服務更主動、更精準、更便民、更可及,推進政策落地生效。
(二)優化目標績效管理。縣人社局民生辦進一步量化就業促進工程各項工作目標,層層分解下達,壓實工作責任,實行目標管理。明確就業促進工程責任人和工作聯系人,精心組織實施,定期反饋工作進展。總結經驗,加強宣傳,嚴格日常監督檢查,及時發現并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三)規范資金管理使用。加強風險防控工作,將就業促進工程進展、就業補貼政策落實及就業資金支出等情況,通過智慧就業服務平臺就業資金管理信息系統進行動態更新,夯實資金使用管理基礎臺賬。定期開展自查抽查、交叉檢查,排查就業資金管理使用情況和風險隱患,規范資金申報、審批和撥付程序,充分發揮資金使用效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